当前位置:

于丹:回归初心 体悟中华智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李明远 编辑:王嫣 2017-05-12 10:36:3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记者 李明远

  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代表作品:“于丹心得”系列、《于丹趣品人生》。

  “《论语》之于我,到底是怎样的缘起?终究有怎样的意义?每每我独对一壶清茶,一炉沉香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和氤氲的茶气和缭绕的轻烟纠缠在一起,然后,我就会想起父亲……”在《于丹〈论语〉心得》10周年新版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撰写的序言《关于父亲——我与〈论语〉的缘起》读来让人动容,它既延续了于丹文字的感染力,又体现出更为深沉的人生况味。

  《于丹〈论语〉心得》出版10年来,销量已达600余万册,30多个海外版本在各国发行。这本以中华古典智慧安顿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小书”,可以被称为解读《论语》的励志经典。新版《于丹〈论语〉心得》中,于丹追溯自己与《论语》的缘起,在感受初心的同时融入了更多自己对经典、对文化、对人生的感悟,是对中华智慧又一次诚恳的致敬。

  追溯与《论语》结缘

  在深情回忆父亲的过程中,于丹讲起父亲于廉对她的言传身教和幼时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于丹第一次与《论语》结缘,是4岁那年,父母带她去参加一个人很多的聚会。父亲在这次聚会中,让羞涩的女儿观察大人的言谈举止,并试图告诉她一些基本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些父亲通过日常生活传递的零散的道理,年幼的于丹似懂非懂,却一点点留在了她的记忆中。

  “现在,会更多次地想起父亲,因为我总想到哪句话是他不经意间跟我聊到的,或者哪些细节他为什么这么做。”近日在首都图书馆举行的一次分享会中,于丹这样说。正如于丹在序言中所感慨的,“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态度,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令于丹受惠最多的则是家庭生活中长辈的言传身教。序言中所描述的家庭生活,不论是爷爷家各种规矩中渗透着的“孝”与“悌”,还是“有事,弟子服其劳”——那些充满仪式感的家庭劳动场景,都浸润着于丹。

  父亲早年给于丹讲古典智慧,教她欣赏、背诵中华诗词,让她对传统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和初步的感悟。父亲调到中华书局工作后,于丹的书桌上又多了很多中华经典,1980年版杨伯峻《论语译注》是于丹讲述《论语》心得的最初蓝本。摩挲着父亲留下的写有密密麻麻批注的那些书,于丹想到《论语·学而》中的一段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我真的懂得父亲的内心吗?我真的把他没有做的事情做完吗?”于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却没能回答。“我试图用读博士期间学到的大众传播来激活硕士学的古典哲学。我希望越过时光的隧道,把古代的圣贤请到今天的生活里,让他们的智慧照亮我们的迷惑,解决我们的问题,让我们明白中国人是从什么地方走过来的,然后我们自然就会明白往什么地方去。”对于自己讲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于丹很笃定。

  解读融入自我成长

  “10年间我从‘不惑’而触及‘知天命’的边缘,浮沉于风云际会大时代,大惑方炽,天命正远,才明白《论语》中我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唯有以敬畏、谦卑的姿态,悟出一份带着体温的心得。”随着时间推移,自身经历、学识的不断精进,于丹在新版图书中融入了更多自己的感悟。

  于丹在新版图书开篇对《论语》的价值做了进一步的界定与阐释,一分为二地看待《论语》的价值:一是历史上统治阶级拿来梳理社会秩序的功用,二是以一套思想体系指导个人提升修养、建立君子人格以达致个人价值的实现。于丹肯定了后者之于今天的现实意义,新版修订就是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围绕这一中心思想展开的。

  “成长其实就是让人越来越知道,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不过是盲人摸象。我们每个人手中可以触及的都只不过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证据而已。”于丹说,随着时间推移,自己在成长中越来越怀疑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只有平心静气,听听别人的描述,把所有的印象组合在一起,才会接近真相。

  于丹在讲述中提及了《论语·公冶长》中的一段话——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说,别人的想法不要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愿意把我的想法加在别人身上。孔子告诉他,这件事情不是你有能力就能做到的。”于丹说,这样的话她在10年前并没有强烈的感受,如今她必须要补充自己10年来的心得。“当别人的想法强加于你身上时,你是不是能够做到与世界的沟通、和解呢?这是一种学习与历练,也是一种觉悟与成长。”

  于丹开始讲《论语》心得时,恰好步入不惑之年。她认为,辨惑是一生的功课。人要通过改变不断进步,但在改变中也要坚守不变,这些坚守就是海上航行时可以放下来的锚。“怎样在迷惑的世界中把这颗心养大,用心托住或此或彼的选择,这就是成长。”于丹说。

  带着文化人的托付前行

  10年间,我国阅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接触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过去我们在信息匮乏中迷惑,今天我们在信息过剩中迷惑。每个人到底能否与经典结缘?这取决于人心。”于丹认为,不管阅读方式如何变化,经典仍是经典。人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会反思,最简单的解决方式到底在哪里?“如果你愿意回归经典,经典就一定会成全你。”

  在国家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不仅仅是研究者的事情,而成了普通中国人的事情。在于丹看来,这就回到了文化的本义:“我们有那么辉煌的文明堆积在历史里,但这就意味着你今天生活一定能够幸福快乐吗?怎么样用中国人的观念化于自己的行为,让文明历史跟当下每个中国人的取舍有关,这个过程就是化。”“我们要对中国文化有一份赤诚的相信,才能用自己现在还热的血液把它激活。那些带着体温的文化,才是我们今天取舍抉择的标准。”于丹说。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