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潭“活史料库”周磊:一辈子只读好书

来源:红网 作者:焦炬 楚湟 编辑:王嫣 2017-06-10 11:45:19
时刻新闻
—分享—

由于视力不好,周磊平时看书稿只能凑得很近

周磊近照

书柜里大多是周磊喜欢的史料书

  红网湘潭站记者 焦炬 楚湟报道

  在我的印象中,文史学者是严谨而又严肃的,至少,不太爱笑。但是,见到被人称为“湘潭活史料库”的周磊老师后,他让我改变了这种认识。周磊确实不太爱笑,可他在聊天的过程中,偶尔会做出比较夸张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1933年,周磊出生在湘潭雨湖边上的斗姥阁。由于周磊近期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能约访到他,我们颇费了些周折。到达的时候,我们给周磊打了电话,告诉他我们已经到了楼下。刚整理好器材,只听见单元楼道的铁门“吱呀”一声开了,周磊慢悠悠地从门里走了出来。

  久闻周磊的大名,见面却是第一次。他的头发已经全白,戴着一副如酒瓶底般厚的近视眼镜,穿着带有浅蓝色竖条纹的长袖白衬衣和深色的西裤,脚上着一双黑色的便鞋。我们向他举手示意,并快步上前和他握手,这时候才看清楚,他的白衬衣里还套着一件豆色的长袖T恤。“我担心你们找不到,就下楼来了。”当我们后来得知周磊的视力极为不好,今年因此已摔了好几次。

  “你们很准时。”回到家里,周磊稍微捋了捋衬衣的左袖口,看着腕上的手表,时针和分针指在了2点30分。虽说是表扬,可他一脸的严肃。周磊示意我们在客厅的长沙发上落座,并告诉我们用半个小时完成这次采访。我心里一沉,心想:至少得花1个小时做的采访让半个小时完成,这该怎么办?但是,周磊随后的举动就让我惊讶了。

  周磊让我们把所有要提的问题一次性给他。采访过那么多人,他这种情况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位老爷子可真不一般呀。”我心里一边犯着嘀咕,一边把手中的采访提纲递给了他。周磊取下了眼镜,把采访提纲凑到眼前认真的看,这份提纲当时距他的眼睛最多两厘米远。

  “很久不接受采访了,看到是有关书香湘潭的选题,今天我就破例,用很蹩脚的普通话和大家讲讲我读书的故事。讲得可能比较散,但肯定会回答这些问题。”一分钟过后,周磊放下采访提纲,重新戴上了眼镜,接着从衬衣的口袋里拿出一张折好的信纸,小心地展开后,放在了他右侧的沙发扶手上。这时候,负责拍视频的小楚已经把摄像机架设妥当,向我发出了“OK”的手势。

  “书香湘潭,说的就是让大家读好书。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读到老,我从自己的经历来说吧。”周磊打开了话匣子,告诉我们,他读的第一本书是黎锦熙编写的《小学生字典》,这个回答又一次让人出乎意料。

  “大概六七岁的样子,我刚刚读小学,那时候开始读字典。一般人很难想象,这小孩怎么会去读字典?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读得是津津有味。那本字典上的注音字母是中国式的‘bpmf’,好在我妈妈是搞这个行当的,教我先学注音字母,这样以后认字就快了。”周磊说,他的妈妈是老师,教会了他怎么使用字典,为他读书扫除很大的障碍。

  “1944年,学校被日本人占领,我们失学了,没书可读。”当时,读小学五年级的周磊跑去农村躲兵。“没书可念,家里人想让我念私塾,还让我带了个‘红包’给先生(私塾老师),就是‘束修’(古代一块干肉的意思),我忘了是腊肉还是风吹肉。”周磊说,他当时什么书都没有,私塾先生拿了一本《孟子·离娄》递给他。“我在私塾里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同学们读的是《三字经》《幼学》《百家姓》《增广贤文》,只有我一个人读《孟子·离娄》。” “好家伙,老师看中你了。”一个同学悄悄告诉周磊,《孟子·离娄》是最难懂的,学不好会被打手板。

  周磊告诉我们,当时学生们排着队,挨个儿等私塾先生点名背课文。轮到周磊背诵了,私塾先生点了《离娄》中的小半页书,大概有五六十个字让他背。周磊很轻松就背诵了出来,私塾先生见他背得干脆利落,又点了书中的另一页让他背诵。“我的天啊,这位老先生也是够厉害的啊。”说到这里,周磊吐了一下舌头,面带得意的说:“没想到我又背了出来,先生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我,一脸的惊讶。”“这时候我问离娄是谁?先生没有回答。我又问书中提到的公输子是谁啊?他大概也不太清楚就是鲁班,说公输子就是公输子。”周磊说,第二天他提的问题更多了,私塾先生很多问题都解释不清楚。“到了第三天,先生把我送的‘红包’还了过来,说他教不了我,让我回去。”周磊笑了起来,说:“我就这样被老师 ‘炒’了。”

  说到这里,周磊眉毛上扬,吐了一下舌头,做出一脸惊讶的表情。然后,他继续说道:“在农村也没有书读,后来我又回到了租借的家里。家里的房子被日本人搜了一遍,日本人在楼上就落下了一捆东西。我捡起来一看,是陈鹏年的手迹。”周磊告诉我们,当时他并不知道陈鹏年是谁,只记得家里有这么个东西。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修湘潭县志的时候,周磊作为湘潭文史专家受邀参加。有人向周磊请教,说:“《湘潭志》里把陈鹏年写成东雾山人。东雾山是陈鹏年安葬的地方,陈鹏年的出生地也应该是在东雾山吧?”“我告诉他,据我所知,陈鹏年是池子头人。”周磊说:“人家不大相信,问为什么?我告诉他们,我当年在楼上找到了很多本陈鹏年的手记。他们又问,你当时怎么不保存下来?我说,对不起,那时候我只有11岁,不知道他是谁。”但是,上世纪编的《湘潭县志》还是把陈鹏年写成了东雾山人。有一次,周磊和何歌劲讨论陈鹏年的时候,何歌劲问陈鹏年到底是哪里人?周磊回答:“陈鹏年应该是池子头人。陈鹏年的一首诗中存有自注,好像说了他住在池子头里,是祖孙五代了。”

  “编《湘潭文丛》的时候,有位编辑给陈鹏年做了注解,说他是湘潭县麻拐石人。我心想这是怎么一回事啊,怎么能这么随意写?”周磊找到了陈鹏年写的诗《石村三首》。里面有一句诗是“居池子头三世已”。“上面说得很清楚他是池子头人。但这时书已经出来了,后来我告诉编辑,说编辑的时候怎么不看他(陈鹏年)自己写的注解?他自己都说是池子头人,怎么你还写成麻拐石人。这说明读书很重要,要读懂,要读通。”周磊又是一脸的严肃。

  周磊很喜欢读与历史有关的书,不管是古典的、现代的还是外国的。他提到前苏联人写的一本名为《旅顺口》的小说,描述的是日本人侵占旅顺口后的大屠杀。“我对日俄战争的了解,大部分是通过这本小说了解到的。”周磊说,有些书读过了,一辈子都会难忘。“这个书怎么读,是不是拘泥在书本上。当然不行!”周磊向我们介绍,欧阳修曾写过一首《嘲鲁儒》的诗,大概意思是嘲笑山东的读书人读了一辈子《五经》,最后还是停留在做注解。所以,读书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要为社会服务,为治国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把书读通。周磊顿了一顿,又说:“左宗棠入住‘桂在堂’后很不得志,当时他的书房挂着16个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万卷书,神交古人。’我要提的是后面一句,读古人写的万卷书,要从古人那里获得好的知识。”

  湘潭经开区有人写了一篇《周恩来在九华》的文章,寄给了当时《九华周报》的主编,并且成天打电话问怎么还不刊发文章。主编拿不太准,派了一个记者找到周磊求证周恩来是否到过九华。周磊说,既然写了这篇文章,他还是不轻易否定作者,并让记者第二天请文章作者一并前来。第二天上午九点,周磊仔细的读了这篇文章,然后告诉文章的作者,据自己所掌握的史料,周恩来当时去的是霞城书院。但对于文章中说的周恩来到九华休息了三天四晚的事情,周磊初步答复:周恩来根本不可能休息那么久。第一,他坐汽车来的,当时九华不通汽车;第二,周恩来第二天到南岳参加蒋介石主持的统帅部会议了;第三,周恩来的汽车还在下摄司排队过河,汽车排的号码是278号,他的汽车还在那里,人怎么会去九华?

  周磊让文章作者把参考书籍的书名都告诉他,并告诉作者一个星期后给最终答复。一个星期后,周磊在图书馆找到了文章作者所引的《周恩来传》(英国记者著)等史料,都没有写这回事。周磊把他查到的书中的内容复印了下来,给了文章作者看。可是,文章作者改口说看的是中共中央研究室出版的《周恩来传》。“事情就是有这么凑巧,我刚好自己就有一本,我就把那几页都复印下来了,上面根本就没有写到周恩来去九华的事情。”周磊说,自己还找到了写得更详细的,包括周恩来一行是怎么来的,怎么上车的,车上是那些人,是怎么回事等内容。“我写了一篇文章给《九华周报》,并且让记者把我写的东西给他(文章作者)看,不然他不服气。”周磊说。后来,《九华周报》的记者经过实地了解,发现文章作者稿子里写的某某村子某某屋场根本不存在,证实了文章是杜撰的。

  “年轻人是最喜欢网络世界的,但是我是不能上网的。你坐着离我不到1米,我是看不清楚的,我的视力很差了。”周磊说,他过80岁生日的时候,正好出了个事情,湘潭网民在疯传秋瑾的墓被盗了。周磊来到了位于九华的被盗的“秋瑾墓”,看过之后,他表态说,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他现在说“尽信网,不如无网”,并一连讲了湘潭网络上的三个错事,告诉湘潭的网民为什么会错。这个观点,正是周磊在《论语》里学到的内容,他说,读书应该抱有这么几个态度:“毋意”(凭空的猜测加到上面去),“毋必”(不持绝对的态度),“毋固”(不固执拘泥)、“毋我”(不自以为是)。

  “我提倡活到老读到老,不能‘一曝十寒’,也就是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持久性,要坚持读,但必须读正能量的书。我认为只有正能量的书才能称得上是书香,那种涉及黄赌毒恶内容的书是臭的,不要去读。”周磊说,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包含“黄赌毒恶”的书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大家需要的是正能量的书,这样才是开卷有益。“现在有些年轻人读书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都‘吞’下去。”周磊建议年轻人读的书要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要变成书的奴隶。“小说的话,我推荐看《曾国藩》(上中下三册)。喜欢文史类的年轻人可以看看《湘潭文丛》,里面的湘潭古迹说得比较多。或者可以看看《湘潭名人传记》,读一读这些名人的故事。”

  周磊简介

  1933年出生,湖南湘潭人。曾任湖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历史教研会副理事长、湘潭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科主任、湘潭市政协委员。他从事地方志研究、编纂20年,担任过《湘潭市志》专职副总编纂,《韶山志》特约编辑,著有《湘潭历史文化丛书·湘潭历史考述》《湘潭老城故事》,在湘潭市广播电视台讲过《昭潭夜话》,现又出版了《湘潭老城记忆》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