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韩少功:“最后一刻才决定报名,备考确实蛮苦”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范亚湘 编辑:王嫣 2017-06-12 09:28:56
时刻新闻
—分享—

  2016年5月,韩少功回到母校开展讲座。受访者供图

  ●著名作家韩少功接受本报专访,回忆自己40年前的高考经历

  ●他认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如何读社会和实践这本“大书”

  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他们知道我喜欢读书,不去报考有些可惜!我架不住他们劝说,就在截止期的最后一刻,我决定去赌一把,报了个名。”“初一的数学早忘了,初二到高三的数学没学过,借来十几本数学教材,自己一天一本地啃下来。”……今年的高考刚刚结束,40年前参加高考的过来人、著名作家韩少功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重温1977年时那些有关报考、备考和大学时代的难忘记忆。

  谈报考 获得恢复高考消息时,出差在陕西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68年12月,不到16岁的长沙伢子韩少功被下放到了汨罗县天井公社当知青。因为在繁重劳动的同时喜欢写写画画,6年后,韩少功被调到汨罗县文化馆当了一名干事。

  “那个时候,我一心只想把文章写好,对于其他事情,不敢去奢想。”不想,1977年10月21日,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当时我正接受一本传记文学的写作任务,出差在陕西,得知了这一消息。”身在异地,找不到一个朋友诉说,韩少功对自己是否参加高考有些拿不定主意。

  出差回来后,已经有知青在复习备考了。但那些已经回城参加工作的知青却并不是很热衷,“其实那时候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也就是50多元,比普通工人只高一点点,因此,很多人并不觉得大学有什么吸引力。”就在韩少功仍在犹豫时,几位朋友却一股劲地鼓动起他来,“他们知道我喜欢读书,不去报考有些可惜!我架不住他们劝说,就在截止期的最后一刻,我决定去赌一把,报了个名。”

  谈应考 借来十几本数学教材,一天一本地啃下来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备考条件远不及现在。因为考点设在汨罗县城,他的寝室和办公室就自然成了“备考房”。“我知道语文考试问题不大,但数学是个问题。比如,初一的数学早忘了,初二到高三的数学没学过,借来十几本数学教材,自己一天一本地啃下来,今天想来,确实蛮苦的。”

  考前一天,全县的考生都汇集到了县城,有几个朋友前来探望韩少功,这让好客的韩少功不再有时间去复习了,“我们一起去逛县城,因为有朋友在身边陪伴,我当晚睡得很踏实,第二天精神饱满地进了考场。”

  回忆起考试情形,韩少功至今仍很高兴的就是,“幸好1977年的数学试题不难,我还考了个97分”。而且,更令韩少功满意的是,他觉得“自己考得不错”,其时,很多考生都是在焦急中等待分数下来,韩少功却轻轻松松,该干什么干什么。经过估分,韩少功认为自己的分数能达到重点线。一心向往文学创作的他,将以文科见长的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前身)填为第一志愿,“因为我对接到通知书不意外,所以,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也就谈不上有多激动”。

  谈创作 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

  1978年3月,韩少功走进了大学校园。也就在这一年,他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七月洪峰》。随后,韩少功的创作突飞猛进,1979年就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在文坛开始崭露头角。其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时,他还是一个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韩少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他还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学者。曾经有段时间,社会上“大学无用”“知识无用”等声音传出。韩少功认为,教育不能成为知识复制。知识一定要靠实践来激活与更新,因此很难说靠一纸文凭就可以跳龙门。“更重要的是看你如何消化知识,如何读社会和实践这本‘大书’。经常有人问我今天的文学成就与大学是否有关,就文学创作而言,其实大学是没法培养作家的,也不承担这个责任。但良好教育是一个重要基础,提供了知识的资源、线索、一些方法。前人早就说过: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如果有人说‘大学无用’‘知识无用’,那只能怪他自己缺乏激活与更新知识的能力,怪不了大学,怪不了师傅。”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