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类牙齿化石和古栽培稻的发掘出土,颠覆了长江以南古代为“南蛮”之地、偏僻落后的认识。中华古文明发源的观念得以刷新:福岩洞-玉蟾岩一带是中国乃至亚洲农耕文化的发祥地,长江流域同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物质文明的领先,带来了思想文化的领先,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出现之前,道县在思想文明方面的标志性人物就是“唐宋四贤”。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河南(治今河南洛阳) ,居鲁山(今属河南),唐代文学家。“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累试不第,在家“耕艺山田”,天宝十二年(753)登进士第。曾授官右金吾兵曹参军,充山南东道节度使参军,先后于广德元年(763)至大历元年(766)前后两次出任道州刺史。他因写下著名的《大唐中兴颂》而享誉大江南北。在道州任上,元结为民请命,免徭役、兴教化,三篇为民请命的文章《贼退示官吏》《舂陵行》《道州刺史厅记》让道州人铭记千年。元结死后,道州人民立庙祭祀。“为民牧者,以子弟视其民,则民未有不以父母视之者也,以生徒视其民,则民未有不以师长视之者也,以鱼肉视其民,则民未有不以虎狼视之者也”,便是古人对元结的颁奖词。
阳城(753—805),字亢宗,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建中四年(783)中进士却隐居不仕,曾被宰相李泌两次举荐为谏议大夫,却因伏阙上疏,触怒皇帝被贬道州刺史。在道州任上,他演绎了一场震惊朝野的“罢侏儒贡”的大戏。为此,道州人千年来“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他爱民如子,最后为向朝廷上谏赋税之苦,竟自己考评为下下级、自囚入狱、挂印中堂、弃官隐居。最终人们在“福、禄、寿、喜”中将他当作“福星”加以纪念。
吕温(772—811),字和叔,河中(今山西永济)人。贞元末中进士,与王叔文近,升为左拾遗,以侍御史出使吐蕃。唐元和三年(808)因坐王叔文案被贬道州刺史。到任后爱民如子,宽厚仁慈,力革“政令之弊”,搜捕强盗,整肃治安。仅一年多时间,道州便“赋税毕集,流亡尽归”,将在安史之乱中饱受其苦的道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官民和谐,民不忍离之。元和五年,任衡州刺史,逝于任上,道、衡二州百姓“哭者逾月”“哀声交于北南”。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太平兴国四年(979)进士,授大理平章事,官至宰相。天禧三年(1019)遭丁谓等人排斥贬为道州司马。当时州中没有司马公廨,州官视他为朝廷罪臣,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道州百姓知道寇准是个好官,自发组织为他盖了一座公廨。这让寇准极为感动。任司马期间,他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他酷爱道州山水,曾在城郊潇水之滨建一小楼,并顺百姓之意命名为“太平楼”,离任后,道州百姓改名“寇公楼”。历经千年,这座寇公楼仍矗立在道县古城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