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乡下人的悲歌》:梦想的距离不远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王嫣 2017-07-18 17:07:1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这是一部极其动人的回忆录,也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评论,一个美国的“乡下人”——万斯讲述了阶层向上流动的艰难与痛苦。翻开《乡下人的悲歌》,一起阅读这个美国式的故事,思考影响世界政治、经济、阶层、文化未来走向的社会问题。

封面

  基本信息:

  书名:《乡下人的悲歌》

  作者:J.D.万斯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4月

  定价:39.80元

  作者简介:

  J.D.万斯,成长于美国“铁锈地带”的一个贫苦小镇,高中毕业后加入了海军陆战队并在伊拉克服役。后就读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耶鲁大学法学院,目前在硅谷一家投资公司任管理职务。

  内容简介:

  在《乡下人的悲歌》中,J.D. 万斯真实讲述了社会、地区和阶层衰落会给一生下来就深陷其中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万斯的外祖父母从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向北迁居到俄亥俄州,希望逃离那可怕的贫穷。他们通过努力跻身中产阶层,最后他们的外孙从耶鲁法学院毕业,这是传统意义上成功实现一代人向上流动的标志。

  但是随着家族故事慢慢发展,我们发现万斯的外祖父母、阿姨、叔叔、姐姐,以及最重要的他的母亲,都在极力适应中产阶级生活的要求,却从没完全逃离过药物滥用、酗酒、贫穷和精神创伤。万斯便是在这样混乱又令人心碎的环境中成长,但也是这群“乡下人”的爱与忠诚,使他取得了今日的成就。

  然而综合来看,像作者一样成功脱离贫困的案例,屈指可数。大多数的美国白人蓝领仍旧摆脱不了世袭的贫穷与困顿,仿佛是一条与生俱来的枷锁,牢牢套在他们的脖子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无法在美国这个以自由为豪的国度中,找到合适的出路?

  《乡下人的悲歌》是一部极其动人的回忆录,包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诸多幽默元素,记述了向上流动到底是怎样的感觉,也对一大批人丧失美国梦的现象作了思考。这本书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评论,通过作者的成长故事与经历,以“局内人”的角度,带领我们以更宏观的视野,深入探视美国蓝领阶层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NextPage]

  书评:

  寒门再难出贵子是全球的普遍现象吗?

  文/陈思进

  这本书最早引起我注意的是,因为逛书店时,看到一本名为“Hillbilly Elegy”的书,其中Elegy是文学上a poem of serious reflection, typically a lament for the dead,即“挽歌”意思,而Hillbilly是个生词,赶紧拿出手机查了一下,意思是“an

  unsophisticated country person”,也就是纯朴的乡下人的意思,最初是指偏远地区的人。

  出于对书名的好奇,我立刻翻阅了一下。在这本书中,作者真实讲述了社会、地区和阶层衰落会给一生下来就深陷其中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作者的外祖父母从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向北迁居到俄亥俄州,希望逃离那可怕的贫穷。他们通过努力跻身中产阶层,最后他们的外孙从耶鲁法学院毕业,这是传统意义上成功实现一代人向上流动的标志。

  看到这儿,我立刻产生了代入感,尽管不完全一样,可这不正好似当年我们这一代老留学生,一无所有地洋插队般地来到美国之后的奋斗史吗?

  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当时普遍在国内都可算精英,我们出国时,都是胸怀梦想,豪情壮志,梦想着用不了多久,就能在号称平等自由,没有歧视的美国实现美国梦,进入主流社会,迈向人生巅峰。但是在美国打拚20多年,豁然回首后,才渐渐地发现,我们可能用不了很多年,在经济上就能跻身于美国中层。但我们在社会的所谓social ladder上,相比留在国内的同学们,我们普遍低了很多。

  往深了一想,中国自古就有科举制度,读书人有上升的通道,科举制度甚至被西方国家仿效。很多欧美学者甚至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官政治和科举制度催生了西方民主制度。而意识到,即使到今天,美国虽然表面上没有歧视,但实际上,歧视非常严重!

  仅举一例吧。

  《FIASCO》(《诚信的背后》)的作者写道:“1994年,我在瑞士信贷的培训课程就很具代表性,绝大多数实习生都是白种男性,不是哈佛、耶鲁、牛津的毕业生,就是富家子弟……就我所知,瑞士信贷在美国还没有聘用过任何有色人种……”

  2003年初,我“有幸”进入瑞士信贷上班。我的同事吉姆是内地某省的高考状元、北大的物理学学士和硕士、中科院的天体物理学博士和哈佛大学的博士。吉姆曾在华盛顿国家级实验室做过两年博士后,工作能力超强,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说他是一个天才都不为过。然而他的职务级别至少比同等资历的美国人相差三级!

  我们部门几次三番将吉姆升迁的名字报上去,并且还有部门总经理查理的强力推荐,可他的升迁之路一次又一次被堵在公司高层。有一次在公司大会上,他终于忍不住大胆地质问高层人物:“我们公司升迁根据什么标准?是根据能力呢?还是根据姓氏?”这就是所谓的“玻璃天花板”,你能望到天空,就是冲不破那层玻璃板……

  再谈回《乡下人的悲歌》,作者万斯,成长于美国“铁锈地带”的一个贫苦小镇,高中毕业后加入了海军陆战队并在伊拉克服役。后就读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耶鲁大学法学院,目前在硅谷一家投资公司任管理职务。我最初到美国Cleveland,就是所谓的“铁锈地带”中最大的城市,和目前国内的东北可有一比,更明白作者所想表达什么。可以说,他是寒门出来的贵子,但是我发现万斯的外祖父母、阿姨、叔叔、姐姐,以及最重要的他的母亲,都在极力适应中产阶级生活的要求,却从没完全逃离过药物滥用、酗酒、贫穷和精神创伤,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大多数所谓“乡下人”,尽管拥有爱与忠诚那样的优良品质,但大都很难完成阶层地向上。

  别说在“铁锈地带”了,一年后,我从Cleveland搬家到了纽约——美国最繁华的大都市,在那儿我认识了很多和《乡下人的悲歌》作者一样的苏格兰-爱尔兰裔,他们也是纽约很大的族群,多半儿是救火队员和警察,这也就是为何在911事件中,苏格兰-爱尔兰裔是牺牲最多的族群。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而言,从下向上有可能,但从“边缘”试图靠近“中心”的过程极其艰难,正如吉姆所代表的我们这一代留学生的绝大多数一样,甚至包括我们的下一代,是很难很难贴近“中心”的。

  事实上,别说我们中国人在美国社会,还有族裔的限制,即使像作者那样的白人“乡下人”,能成功脱离贫困的案例,也屈指可数。大多数的美国白人蓝领仍旧摆脱不了世袭的贫穷与困顿,仿佛是一条与生俱来的枷锁,牢牢套在他们的脖子上。就像在新闻里,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他能出书,则更说明了问题。

  写到这儿,神剧《人民的名义》终于结束了,真没想到,那么多人物之中,最终最令我怜悯、并最震撼的人物却是祁同伟,这不正背书了“Hillbilly Elegy”这本书吗?如果由我来翻译书名的话,我会用更确切的“挽歌”还代替“悲歌”,难道寒门再难出贵子真是全球的普遍现象吗?!

  上层社会的人脉、财富、精英意识、教育资源等等,父传子,子传孙。而下层社会想要逆袭,难上加难!

  这可能就是社会现实!

  不过,用一句心灵鸡汤来安慰自己,我们努力不是为了成为金字塔上的人,我们努力是为了超越自己,使得自己变的更好。我们所能做的,是在现实可控环境的范围内,好好的生活,不忘记、不放弃我曾经的梦想,奋力追求。

  就如马云所说,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可能这也正是这本书横扫全美各大影响力图书榜,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出版人周刊》非虚构类图书榜首、《时代周刊》十佳非虚构类图书的原因吧。


[NextPage]

  在线试读:

  引言

  篇目1

  篇目2

  篇目3

  篇目4

  篇目5

  篇目6

  篇目7

  篇目8

  篇目9

  篇目10

  篇目11

  篇目12 

  篇目13

  篇目14

  篇目15

  篇目16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