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毓麟
在不久前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主办的科教读书会上,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卞毓麟为读者解析了他眼中美国科普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魅力”。
作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教育家”,阿西莫夫一生著述众多,也是中译本作品数量最多的外国作家。他写作的巨大魅力是如何构成的、他的作品是否值得今天的读者继续追随?在读书会上,卞毓麟从阿西莫夫其人、其书、其文、其风格,一一为读者道来。
今天我讲的主题是“写作的上游是阅读——阿西莫夫的魅力,其人、其书、其文、其风格”。
阿西莫夫是怎样一个人?他是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一生著述众多。在中国,他有108部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我想这样的纪录是很难打破的。所以,关于阿西莫夫我们很容易记住的一点就是:中译本数量最多的外国作家,至今保持着这个“世界纪录”。
我会加快我打字的速度
1992年4月,阿西莫夫去世。英国学术期刊《自然》,刊登了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写的一篇悼念阿西莫夫的文章。文章中写道:“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同情。”这并非妄语,例如人工智能的先驱者之一马尔文·明斯基,最初就是为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故事所触动而深入其道的。
阿西莫夫非常富有,他的版税收入非常可观,他的演讲也极受欢迎。然而,他没有房产,也没有游艇,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拥有了所需要的一切。他需要的一切是什么?是知识,是安静的、可以写作的书房,还有一架老式的打字机。他很满足。
曾经有记者采访阿西莫夫时这样问他,假如医生告诉你,你的生命就剩下最后6个月了,这个时候你会干什么?他回答说,我会加快我打字的速度。这就是阿西莫夫。
关于阿西莫夫其人,谈一两天也是谈不完的。我建议大家不妨去读读阿西莫夫的自传《人生舞台》,这是他对于自己人生的讲述。
真正把科学的内容告诉读者
阿西莫夫去世了,但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个宝库,就是他的近500部著作。这其中,虚构类作品有201种,主要是科幻小说、探案小说等。非虚构类作品则主要是关于科学、历史等方面的。
到现在,阿西莫夫有108本书被翻译成了中文,这些书是哪些书?2012年,我发表过一篇文章《阿西莫夫著作在中国》,主要就是探讨了中国大陆阿西莫夫中译本的情况。2014年,阿西莫夫第107本和第108本中译本出版,两本都是科幻小说。第107本叫《永恒的终结》,曾经有一些文学家把它称为《永恒之末》,是阿西莫夫的第15本书,英文原版于1955年出版。第108本中译本是阿西莫夫的第121本书,英文原版在1972年出版。
今天,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几本他的著作。
第一本是《碳的世界》,这本书1973年出的中文版,到现在已经有44年了。40多年间,我会时不时去翻翻这本书。这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但写得精彩,独树一帜。中文版出来的时候,“文革”还没结束,当时把外国人的书翻译过来,很容易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但林自新等两位译者冒着风险把这本书翻译出来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二本是《最新科学指南》,是阿西莫夫的主要科普作品之一。这本书有数个中译本,都是好多年前出版的。这本书有将近100万字,这听起来让人望而生畏,但没关系,阿西莫夫作品最大的优点就是可读性强。读他的书,就好像他坐在那儿跟你聊天,说得很有趣,而且含金量很高,真正把科学的内容告诉你。
这本《最新科学指南》说什么?说的是整个自然科学。从宇宙说起,说到太阳系,说到地球,说到大气层,然后谈到各种分子,再转入谈论生命。谈生命,他逐渐谈到生命世界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谈到生命的起源,最后当然谈到生命的进化,这就开始谈论人……这本书就这样从宇宙开始,沿着一条线一直滔滔不绝,读者不会感觉有什么突然性的转折。
有人问,阿西莫夫1992年去世,距离现在已经25年了,25年间科学都发展成什么样子了,现在再看他的书还有意思吗?还有意思。这25年间发生的事情,有的阿西莫夫预见到了,有的没有预见到。但是,这本书出版之前的那些事情,他讲得深入浅出、地道、有趣,让读者随时感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引人入胜的思想
《亚原子世界探秘》是阿西莫夫的一本物理学科普著作。我今天特别把这本书提出来的原因,就是这几年关于亚原子世界有很多发现。例如“上帝粒子”,也就是希格斯玻色子,这几年大家都知道了,现在又在谈论“天使粒子”。阿西莫夫当时还没有能够预见到所有的这一切。但是,你要了解今天的这些成果,就得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么,发现“上帝粒子”之前的许多事情,阿西莫夫都给你介绍得再清楚不过了。从古时候人们怎么看待物质结构,一直到后来的原子核、质子、中子等,都讲得很清楚。所以,这本书今天依然值得人们看一看,有助于人们对“上帝粒子”的了解。
还有一本书叫《终极抉择》,说的是地球和人类将来有没有毁灭的一天、会怎么走到尽头?这其中有许多可能性。好多谈世界末日的人喜欢探讨这个,但阿西莫夫和他们不同。他从宇宙开始谈起——宇宙将终结于什么?太阳有没有完结的一天?为什么会完结?它是如何完结的?然后谈到地球,地球上有火山爆发、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还会有好多人为的问题,比如人口爆炸问题、污染问题等。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科学上的解释和分析,完成了一种很理性的写作。最后,他的结论是这样的:有些事情事在人为,人类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而且事实上也应该是能够做到的。
《宇宙秘密》是阿西莫夫的一本随笔文集,文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几千字,最后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宇宙秘密”。这个题目一听好大,但是有具体内容的。我就举其中一段文字为例,大家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是很丰富的,也很有意思。阿西莫夫说到,有一次他们一些好朋友聚会,其中一位是纽约科学院院长。这位院长问,将来会不会有一天所有科学问题全部都得到了解决,我们这些科学家就没事可干了?还是全部得到解决是不可能的事情?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断定这两种情况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
阿西莫夫当时马上回答说:“我相信我们现在就能断定,而且很容易……我的信念是,宇宙在本质上具有一种非常复杂的分形性质,科学探索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宇宙中任何未知的部分,科学研究中任何悬而未决的部分,不论它们与已知的解决了的部分相比是多么小,都含有起始物的全部复杂性。所以我们永远都不会完事。无论我们走了多远,前方的路还会远得就如同我们站在起点一样,这就是宇宙的秘密。”
阿西莫夫讲得对不对?我是觉得蛮有道理的,当然,我也不敢说他的这个观点百分之一百对。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他的这个思想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是非常有启发性的。阿西莫夫这个看法,并非对科学本身做出了什么贡献,而是对科学哲学做出了贡献。
明晰比华美更困难
关于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我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平凡之中见新奇。我们读他的一本书、一段话,感觉他说的都是平常话,但整体想来又觉得他不平凡。
阿西莫夫有一个写作的信条:能用简单的句子就不用复杂的句子,能用字母少的单词就不用字母多的单词。对此,或许有人觉得他就是想把事情变得简单、变得平凡。但他这样回应说,“如果谁认为简明扼要、不装腔作势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建议他来试试看。”
我曾经说过阿西莫夫的“镶嵌玻璃和平板玻璃”的说法,在两者之间,他欣赏平板玻璃那样的写作风格,他说这就相当于直白朴素不加修饰的作品。“理想的状况是,阅读这种作品甚至不觉得是在阅读,理念和事件似乎只是从作者的心头流淌到读者的心田,中间全无遮拦。我希望你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是这样。”他希望读者阅读时有这种感觉:他的理念直接从他的心头流到了你的心里,你没有觉得有任何障碍,也不觉得费事。他认为,“写诗一般的作品非常难,但是要写得很清楚也一样艰难。事实上,也许写得明晰比写得华美更加困难。”我想大家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有这个体会:要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并不容易。
怎样才能写得明晰?他说,“首先必须头脑清晰,思路有条不紊,必须运用熟练的技巧梳理思绪,明确地知道你想说些什么。”我觉得这很关键,作者自己一定要搞清楚究竟想说什么,别洋洋洒洒地往下写,却连自己都没搞清楚到底想说什么。他还说,“除此以外我就无可奉告了”,这是幽默地请大家自己去尝试、去努力。
今天读书会,我没有介绍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所以,在结束的时候,我想提醒大家一下,阿西莫夫重要的科幻作品目前都已经有了中文版。最后,我想说这么一句话,科普作家如果缺乏明确而高尚的创作动机,就不可能完成他的社会职责,也很难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阿西莫夫的成就,与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作动机明确而高尚,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