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细雨走古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应红枫 编辑:王进文 2017-12-06 10:51:56
时刻新闻
—分享—

  车子驶入浙江天台县城不久,竟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但既然来了,且到了慕名已久的南黄古道脚下,要说打道回府,那只是一句玩笑话而已。

  遥望天台山,枫红杏黄,层林尽染,被雨水润泽过的山道显得愈加纯朴而清爽。穿过山脚下的小村落,转上一座爬满青藤枝蔓的古拱桥,顺着山涧小溪拾级而上,便踏上了南黄古道。南黄古道路面用石子铺砌,整齐而规则,每一颗石子都已经被先人的足迹打磨得溜光圆滑。一路向上,山势缓和,古道纤细,蜿蜒而上,每间隔一段距离,顺着坡势砌出几级石阶,使人行走时稍显平坦。

  南黄古道位于浙江省临海市与天台县两地交界处,起于天台南屏乡前杨村,止于临海黄坦乡大泛村,所以取二乡乡名第一字,命名为“南黄古道”。据资料记载,南黄古道修建历史已经有1000多年,全长约15公里,是当时天台通往临海乃至绍兴等地的主要交通道路。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曾下令官员绘制“天台八景图”,其中就有南黄古道的身影。南黄古道的前杨村路段保存较为完好,山道浓荫,四季有不同景色,受到游客点赞。而站在天台和临海的交界处,黄坦乡的万亩梯田尽收眼底,特别是夏种和秋收二季,风景更是美不胜收。

  南黄古道是江南古道群落中以商贾、释道、儒学等文化景观为最大亮点的一条旅游线路,是一条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山区经济在南黄古道的沟通与交流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互补互利的经济关系。古道实质是古时的交通、贸易之道。最著名的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南黄古道,在古代是天台和临海两地民间贸易往来的“茶马古道”,也是一条官道。当年的南黄古道,是以马帮和挑夫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是浙江东部一条非常重要的民间经济文化交流走廊,食盐、绿茶、布匹、丝绸、瓷器等大宗商品经由此路完成交易。

  今天,南黄古道依旧带动着天台、临海两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南黄古道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价值。南黄古道作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那些挑夫在石阶上留下的斑斑杖痕、马帮在草地上踏出的蜿蜒小径。古道沿途的村庄纯朴的民风、小镇中多元文化的汇集、民俗奇特的地域差异等,都是一份丰厚的旅游资源。近些年来,南黄古道周围的乡村逐步开发旅游资源,把绿水青山,变成取之不尽的金山银山。而附近的村民,也借助古道游客络绎的商机,在古道沿线售卖当地土产:一堆生姜,几棵山药,抑或自己加工的一些米糕麦饼,换些零钱,补贴家用。

  我们一行走走停停,迷醉于古道美景。细雨无声,使山林显得更为静寂。站在高处回望,远山黛影,峰峦隐现,走过的南黄古道在薄雾朦胧中,宛如仙境,弯弯山道上不时传来攀登者的嬉笑声,清亮而明朗。我们几个撑住浑身的疲惫,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奋勇攀爬。转过一个山岬,又有一座古朴厚重的石拱桥横跨在溪涧之上,让我不由得对它仔细打量了一番。看它石色苍老,目测也颇有些历史的底蕴。古道、拱桥,活脱脱勾画出了一幅南黄古道浓墨重彩的水墨画卷,吸引着我,让我流连忘返。

  在不远处的溪边浅滩上,几个穿着红色防水冲锋衣的小男孩在水边捡拾鹅卵石,他们嬉闹活泼的身影,又成为古道上一抹靓丽的景色。每隔一段距离,都有几级走下溪潭去的石阶,可能是当地村民为了方便下到溪边清洗菜蔬瓜果而修筑,倒也成了游客亲近溪水的方便之道。在堤岸上的母亲开始召唤,几个孩子手里拿着鹅卵石,极不情愿地挪到岸上来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