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乡野祠堂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晓寒 编辑:王进文 2018-01-19 08:34:02
时刻新闻
—分享—

  晓 寒

  再次走近这个叫做孔家岭的地方,是因为一座祠堂,这座祠堂,是胡氏宗祠。

  祠堂正在修葺,大门口,铺了整齐的大理石,上面积了深秋的雨水,一脚下去,溅起冰冷的水星,雨点打在伞上,毕毕剥剥地响。天压得很低,青灰色的瓦檐上挂着雨滴,湿漉漉的祠堂,看上去就像这个即将过去的季节,沉静而萧疏,仿佛堆积了很久的时间,抽丝剥茧一般,褪去了表面的浮华,只剩下一道道清瘦的筋骨。

  迈过偏高的麻石门槛,对着前厅的是一个凹型的天井,雨从四方的天空里落下来,被周围的沉暗衬托得纷纷扬扬,很容易让人找到落雪的感觉。天井里的两棵罗汉松,据说有一百多年了,枝枝叶叶里,响着嘀嘀嗒嗒的雨水的声音,岁月的鼓点,大约就是这样一路敲过来的。越过天井,便看到神龛上的牌位,牌位上的名字,曾经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活跃在这片土地上,刀耕火种,生息繁衍,欢笑,哭泣,消磨着一个个日子的同时,也把自己从一个孩子活成了满头的霜雪。最后,他们的肉身去了山上,灵魂回到了这里,成为胡氏这一脉的祖先,四百多年的祖先,都在这里集结。

  在早年的记忆里,湘东的乡野散落着一座座这样的祠堂,样子大同小异。独门独户,靠在山脚或者背向田垄,青墙褐瓦,门窗紧闭,落满了尘埃,门前的坪里,长期盘踞着司空见惯的杂草。这般落寞颓败,和不远处的农舍连起来看,显得格格不入。既没有门前竹篙上晒着的花花绿绿的衣服,也没有鸡鸭和狗的叫声,一早一晚,看不到炊烟在屋顶上升起。它们被隔在烟火之外,像遗落在大地上的孩子,失去了亲情的庇护,只换来一些老人的叹息,这些老人,都是读过些书的,会写对联,会背《论语》和《诗经》。

  此刻,陪同我前来的就是一位这样的胡姓老人,80多了,几杯酒下去,还能左右手同时开弓,把一幅草书写得酣畅淋漓。他告诉我,这座祠堂建于清代,也就是胡氏一脉从江西迁到这里不久的时候,至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民国初期,在这里创办胡氏兴文国民学校,属于族办公助的性质。后来作为学校,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得以完整地保存。事实上,祠堂不仅仅担负着教育的功能。孩子出生要告知祖先,由祠堂的录事将生辰八字登记在册,碰上家境不好的,还会受到特殊照顾,发给些钱米、红糖、肉食之类的东西。哪个老人去世了,要将其牌位供奉在祠堂。重要节日,尤其是清明节,要在这里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功德。如果有哪个族人触犯了族规,也要在这里接受惩罚。胡氏这一脉有十条族规,涵盖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多个方面。胡老说,曾经有族人犯了族规,就在这里挨过板子。也就是说,族里所有的重大事情,都要在这里面对祖先的灵魂来决定……

  在这个细雨淋漓的日子,我似乎触摸到了祠堂的光芒,它烛照的不仅仅是人心,而是构建了一个族群,一片土的秩序。它的主题是宏大的,在肉体和灵魂归属的背后,还有关怀、道德、救赎,不灭的家国情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