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年度湘版好书]《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李堃怡 2018-02-08 10:04:51
时刻新闻
—分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封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王帆 凌胜利 主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年9月出版

  作者简介

  王帆,外交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大国外交》《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东亚地区合作与中美关系》《美国亚太联盟》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亚太安全合作、中美关系、美台军事关系、中国对外战略、联盟问题等。

  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安全与大国战略、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当代中国外交政策,著有《分而制胜:冷战时期美国楔子战略研究》等书。

  内容简介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100多次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实践路径、路线图等做了详细阐述。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丰富内涵及中国为世界共同发展提供的新理念、新举措,通过十八大以来中国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及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阐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发展、建设国际新国际秩序的决心与能力,进一步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NextPage]

  在线试读

  序 言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潮流,旗帜鲜明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认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并强烈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件,并进而成为新时期中国与世界如何相处的重要指导思想。近五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先后10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不断与国际社会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加强沟通,推动双边、地区、全球等多层次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和新方案,无论是正确义利观还是亚洲新安全观,抑或是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倡议,都体现了中国由“韬光养晦”向“奋发有为”的转变。命运共同体连通了“中国梦”与“世界梦”,将诸多新理念、新举措囊括其中,成为重塑中国与世界关系、改善人类命运的伟大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既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基因的当代反映,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实践经验的不断升华,它体现的是中国人民顺应时代潮流的愿望和崛起的中国敢于担当历史责任的勇气。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丰富,涉及政治、安全、经济、环境等诸多领域。政治上,它提倡各国之间应形成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伙伴关系是冷战结束后国家间交往中的新模式,是一种既非对抗又非结盟、以协调与合作为主要手段的新型国际关系。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基于对传统国家间关系反思而做出的战略选择。因为各国之间只有形成不分彼此、同舟共济的伙伴关系,才能携手应对全球化时代的诸多困难与挑战。安全上,它提倡各国应不断为共同安全而努力。当今世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密切相关,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绝对安全,这使得国际安全合作的需求前所未有的强烈。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可以成为国际安全合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有利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基础。经济上,积极推动共同发展与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创新视为发展的根本源泉,重视科技发展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注重各国之间的科技合作。同时,经济发展离不开各国的经贸合作,这就需要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以谋求一个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文化上,它坚持相互尊重、兼收并蓄和开放包容。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

  各文明均有自己的历史传承和地域特色,彼此之间应该相互尊重而非对抗冲突,加强交流互鉴,这是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生态上,它提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富国、大国、强国去帮扶穷国、小国和弱国的发展,树立新型的国际援助和国际合作观,不断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双边、地区到全球层面,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需要世界各国一起合作,齐心协力推动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阶段性发展。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倡导国家间关系的四大属性。当今时代,国家间关系具有四大属性。一是共同性。世界各国拥有的共同利益和面临的共同威胁,需要国家间形成正和博弈而非零和博弈的视角。二是互动性。任何国家都很难长期孤立于国际体系之外,国家之间应该坚持合作共赢,以联系的眼光看待彼此间的关系。三是包容性。世界的多样性并存是常态,各国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特性与差异,通过开放包容的心态来促进“和而不同”。四是协调性。全球事务的复杂性、行为主体的多样性及利益关系的多重性,要求国家之间加强协调,通过大国协调、机制协调、区域协调等多种协调方式来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国际体系和平转型。

  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妥善处理好四组问题。一是国家主权与共同体权利的关系。国家个体和命运共同体不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承认、相互包容的关系,个体的和谐共存是共同体存在的基础。二是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关系。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不是零和博弈的关系,而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国家间关系的共同性、互动性使得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规律使然。三是伙伴与盟友的关系。联盟是一种古老的国际安全形式,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排他性,与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共同性、包容性背道而驰。而伙伴关系以协调与合作为主要手段,应该成为新时期国家间发展政治、经济、安全合作的最佳选择。四是非殖民化与新型国际合作。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强弱守望相助来实现共同发展,但这绝非新型殖民化,而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合作,一种基于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合作共赢,而非蛮横不讲理的巧取豪夺。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振动“双翼”与紧握“抓手”。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当前中国对外政策具有统领作用,正确义利观和亚洲新安全观可以视为命运共同体的“双翼”,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简称亚投行,AIIB)和“一带一路”倡议则是两大重要“抓手”。正确义利观表明了中国将以什么样的理念同外界交往,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仅对新时期中国外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亚洲新安全观是新安全观和总体安全观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开放包容性、理念先进性等价值,对于化解周边安全理念竞争具有融合作用、缓解周边安全机制竞争具有整合作用、解决周边安全问题具有促合作用。同时,亚洲新安全观也可以向全世界推广,成为国际安全合作的重要指导理念,有助于营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求的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三个阶段,需要脚踏实地,齐心合力,稳步提升。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程当中,“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这两个重要的“抓手”,能够促进命运共同体逐步由梦想走进现实。

  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强各层次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周边地区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积极营造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始终是中国外交努力的方向。二是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历“黄金十年”的良好发展后,目前正进入升级换代的“钻石十年”。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体现了相互依存时代下中国和东盟“荣辱与共”和共克时艰的共识与努力,有望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典范。三是努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根基,积极推动中非、中拉和中阿命运共同体构建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也有助于打造新型“南南合作”的典范,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四是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离不开大国关系的良好发展,需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不断增进大国战略互信,努力增强国际协作,不断完善全球治理。

  第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完善全球治理。当前,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加,全球治理亟待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需要国际社会不断加强在各问题领域的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安全、网络、环境等领域的治理不断完善。然而,实现全球治理也面临诸多难点。比如各问题领域难易程度不一,大国竞争、机制竞争、观念竞争等多种因素困扰着全球治理的开展,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的分野、国际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分化等使得全球治理困难重重。这些都需要各国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基于长远眼光和战略高度,不断推动全球治理的完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对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给出的中国判断。2013 年3 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主席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后,中国政府和领导人通过重要国际组织、系列主场外交、多边峰会等不同层面,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首次向国际社会全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内涵,呼吁国际社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

  在中国政府和领导人的积极努力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与赞扬。现任联合国大会主席(第71届会议)彼得·汤姆森指出:“我个人认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地球上人类的唯一未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 届会议主席菲利普·査沃斯赞许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人着眼于人类长远利益的远见卓识。”“从长远来看,世界各国和联合国都会从这一理念中受益。”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 届会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3月,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 次会议上通过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明确表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基斯坦不断充实巴中命运共同体内涵”“非洲应该向亚洲国家学习并同亚洲国家合作,努力建设命运共同体”“联合国愿同中国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共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共同克服权力政治、贫富分化、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带来的挑战与困难,分阶段、分领域、分地域逐步推动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