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山的故事一如作者与土壤,土壤厚植了作者,也因作者之妙笔而增彩。
雪窦山乃浙东名山四明山之精华。千百年来,名人络绎,演绎了雪窦名山的文化大剧。
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无疑是奠定雪窦名山地位的人物。
游行于五代后梁年间明州府奉化的布袋和尚,常年袒胸露腹,笑口常开。他云游各处,传经弘法,习惯左肩荷布袋,右手提佛珠。作偈曰:我有一布袋,虚作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慢慢地,人们把布袋不离身的他叫“布袋和尚”。
雪窦寺是布袋和尚弘法之地。布袋和尚是个禅僧,也是欢喜和尚,主张变苦修为不经意间陶醉在蓝天、白云、自然山水之间的修行。
布袋和尚身上体现了儒释道三者的结合,其所展示的欢喜、包容、慈悲、自在的人文精神,也是快乐的中国人的形象。弥勒慈、观音悲、文殊智、地藏愿、普贤行都是中国民众信奉的菩萨法门,由此,雪窦山也同普陀、五台、九华、峨眉一样,成为中国佛教名山。参谒布袋弥勒,可以带回智慧、欢喜与自信,世界因弥勒文化而欢喜。
陆龟蒙与皮日休
陆龟蒙与皮日休都是晚唐诗人,两人均未到过四明山,自然也未到过雪窦山。有趣的是,两人却一唱一和,留下《四明山九题诗》。
《四明山九题诗》由陆氏唱,皮氏和,共计十八首,其中写雪窦山的诗有八首,分别是《过云》《云南》《鞠侯》《云北》。据说,陆龟蒙收到住在浙东余姚诗友的诗,灵感顿现,即赋诗《过云》:“相访一程云,云深路仅分。啸台随日辨,樵斧带风闻。晓著衣全湿,寒冲酒不醺。几回归思静,仿佛见苏君。”好友皮日休收到诗后,当即应和一首《过云》:“粉洞二十里,当中幽客行。片时迷鹿迹,村步隔人声。以杖探虚翠,将襟惹薄明。经时未得过,恐是入层城。”陆诗写实,皮诗写意。均凭想象而写成,写到如此境地,却也难得。
王安石
王安石做了3年鄞县知县,公务之余到过雪窦山,为雪窦山千丈岩瀑布留下诗作:“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诗写得大气、形象,富有想象,后者描绘此瀑布的,竟然一时也难以逾越。以致于同时代的曾巩《千丈岩瀑布》是从瀑布底下观瀑来写的,“玉虬垂处雪花翻,四季雷声六月寒。凭槛未穷千丈势,请从岩下举头看。”两位大家上下互答,一时传为佳话。
而苏东坡曾大发感慨:“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晚年,苏东坡喟然长叹:“不到雪窦,为平生大恨!”
雪舟
雪舟在日本绘画史上地位甚高,开创一代画风,被誉为画圣,如同中国书法界王羲之。
1467年,48岁的雪舟随遣明船自日本到达宁波三江口。作为禅僧的他走遍浙东山水,尤其朝拜了祖庭天童寺、阿育王寺、雪窦寺,还沿着大运河到过杭州、南京、北京等地。
中国的游历,使雪舟走了大江南北不少地方,结交了不少朋友,绘画技法得到提升。1469年,雪舟回日本后,吸收日本的民族传统元素,赋予日本民族特有的情感,逐渐促进了日本山水画的勃兴。其创作的山水图长卷、阿育王山图等无不带有浙东的风韵,尤其是山水飞瀑更是带有雪窦山的特质与神韵。
王阳明
出生于宁波余姚的王阳明从小喜爱山水洞窟,1513年,王阳明升至南京太仆寺少卿,赴任途中,便道归省,回到余姚。5月,王阳明携学生徐爱及数位友人出余姚南门,自梁弄上四明山,经杖锡,至雪窦山。登上千丈岩,眺望天姥、华顶。后下山,至奉化大埠。
王阳明的四明之行,名为山水,实则点化,以入山观游,用山中景色点拨门生学友。故而,这是一种不曾轻松的游学。
王阳明做《雪窦山》诗:“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无暑葛衣寒。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比较写实地展示了雪窦山及雪窦寺当年的景致。
黄宗羲
黄宗羲出生在四明山,四明黄宗羲不仅仅指他的出生地,也实指其思想与行为上的四个“明”。一明,遗民操守,不仕新朝。然也改“华夷之辨,有条件地承认清廷”。二明,心学本体。盈天地皆心,心乃虚灵本体,本体与工夫同心,工夫所至即是本体。三明,君主专制乃大害,扼杀个性权利。“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中国最早的民主启蒙意识。四明,工商皆本思想。“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特别推崇“皮陆”的《四明山九题诗》,他说:“唐陆鲁望、皮袭美有四明山倡和,分为九题。后之言四明名胜者,莫不渊源于是。”然后,他隔着时空与“皮陆”唱和起来。其中的《鞠侯》诗曰:“曾到徐凫境,岩形象鞠侯。瀑飞声自若,月影臂如钩。不答山禽唤,空回过客眸。前人工赋物,遗误在林丘。”这也是雪窦山的一时美谈。
太虚
太虚是民国时期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早年创办佛教期刊《海潮音》影响甚广。
太虚担任雪窦寺方丈期间,因时局变化与工作关系,很少在雪窦寺,但并不等于无所作为。1934年,他在雪窦山讲弥勒上生经,根据慈悲智愿行五大菩萨法门及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倡议把雪窦山弥勒道场列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得到一时响应。
除了禅僧生活,太虚也好游雪窦山水。1947年1月,他重归雪窦山,不胜感慨,赋诗一首:“妙高欣已旧观复,飞雪依然寒色侵。寺破亭空古碑在,十年陈梦劫灰寻。”
张学良
雪窦山上的中国旅行社是张学良第一囚禁处旧址。
1937年1月,张学良自南京抵达溪口,开始了其在雪窦山10个月的幽禁生涯。
刚到溪口的他,几乎天天爬山涉水,兴致所在,也会随口吟诵诗作。他写的秋兴,“山居经四季,最好是清秋。气爽风和畅,登高尽兴游。”诗的意境似乎少了些,而旷达洒脱的背后意味就让人猜测了。他的心情也随同雪窦山的天气,时晴时阴,时好时坏。幽禁的早期,虽有不适,但他的内心还是充满希望,幻想着走出山里的一天。渐渐地,这颗心主动与被动间慢慢趋于平静,直到他1937年11月离开奉化雪窦山。
倒是雪窦寺前张学良手植的两株楠木已长成参天大树,印证着那些陈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