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历戊戌年的到来,人们送走金鸡,迎来神犬。在中国文化中,狗在很多词语表达中多有贬义,但在古诗词中,狗则大多以正面形象示人。
早在15000年前人类穴居的图画中,就能看到狗的身影。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诗经》中有对猎犬的描写,《小雅·巧言》中“跃跃毚兔,遇犬获之”,展现了猎犬捕获狡兔的情景;《秦风·驷驖》中“輶车鸾镳,载猃歇骄”,记录了秦国公子携犬狩猎的场面,“猃”和“歇骄”均为猎犬。古诗中狗也常被称作“乌龙”,唐白居易有诗“乌龙卧不惊,青鸟飞相逐”,李商隐也写过“遥知小阁还斜照,羡杀乌龙卧锦茵”。
狗在古代不仅协助人们打猎,还能看家护院,因此赞美狗聪明能干的古诗句比比皆是。宋代诗人连文凤《吠犬》诗:“爪牙淬霜戟,眼睛耀铜铃。轻猥更健捷,群兽此最灵。吠尧非无知,怪水类桀形。一片爱主心,庸作警世铭”,一只活灵活现的狗跃然纸上。梅尧臣的《咏犬》:“常随轻骑猎,不独守朱门。鹰前任指踪,雪下还狂走。”
正所谓“狗不嫌家贫”,狗最为诗人称赞的品质就是忠诚。杜甫的“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贾岛的“此行无弟子,白犬自相随”,陆游的“犬喜人归迎野路”等,都是赞美狗忠诚的溢美诗句。
古代诗人常以狗的形象和叫声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诗经》中有“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尨”指多毛猎狗,狗吠声里就把一幅上古青年男女恋爱的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汉乐府《刺巴郡守诗》中“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以狗吠引出古代官吏逼租逼税的场面。而唐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则展示了风雪之夜犬吠人归的温馨画面。
在描写狗的古诗词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狗常与鸡一同出场,比较多见的是在田园诗中。如东晋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唐皇甫冉的“犬吠鸡鸣几处,条桑种杏何人”,五代孙光宪词“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清郑燮的“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等,都是把鸡鸣狗叫作为田园风光的妙音,在鸡犬相闻中描绘出一幅安详宁静的田园生活图画;而杜甫的“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则表达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民风。
颇具灵性的狗可助人排解寂寞与孤独,因此古今诗人常借狗来抒发某种特别的情感。清李勉的“隔墙犹吠折花人”,描写了一只有情有义的狗,充满了诗情画意;李白的“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用美景和闲适的生活来衬托壮志雄心;杜甫的“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是成语“白云苍狗”的出处,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无常;苏轼的“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表达了诗人生活飘零的孤寂之感;现代诗人郁达夫的“屠狗犹拼弦下命,将军偏惜镜中头”,也是借狗来抒发对时事的感慨。
西方文化中对狗更是有着特别的好感。在英国,狗甚至常常与人相提并论,在诗人眼中,狗的美好形象更是可以超越人之上。诗人拜伦对狗的评价是:“一生中最忠实的朋友,第一个迎接我,第一个保护我”,诗人亚历山大·波普认为:“人多犯错误,唯犬能见谅。”
古今中外诗人笔下的狗,机灵得敏捷过人,忠诚得令人感动,亲和得宛如家人。漫步诗歌长河,狗在其中所起的艺术作用不可小觑。(孙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