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那声邈远的叹息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张晓 编辑:王进文 2018-04-19 09:54:20
时刻新闻
—分享—

  黄昏,河边柳色如烟,对岸那面敞开的山坡上,野花姹紫嫣红,斜阳贴在山顶,如女子的眉笔淡淡扫过。屋子里响着曹轩宾演唱的《别君叹》:“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不是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吗?浑厚沧桑的嗓音,伴着凄清的箫和古琴,穿过千年风雨,幽冷地响在我的耳边,突然忍不住落泪。很久没有因为一首歌感动了,尘世纷扰,寻常的感动也逐渐升级为一件奢侈品。

  “莫问莫观你莫惆怅,山石林木无易样。”荡气回肠,余音绕梁,直把我带到唐时的那个春天。朝雨初歇,古老的渭城沐浴在新鲜的阳光中。东西走向的驿道,携着阳关,一头扎进大漠深处。上面的灰尘已经被雨打湿,夹道的柳树上,剪剪新叶。青砖客栈掩映在疏淡的柳色里,褐色的瓦楞上似乎还停留着雨点的絮语,檐下那一溜风灯,伴着铃铎的丁当声,在带着泥腥味的风中摆动。幽雅,平和,天空晴朗,大地干净。这样的景致,适合焚香煮茶,抚琴高歌,或者踏青郊游,纵马驰骋。就是不适合离别,而一场离别筵偏偏就在这样的氛围里开席了。

  熟悉的客舍里,王维举杯送别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今新疆库车)。唐人长安送别亲友,向东要送到灞桥,向西则至渭城而别。灞桥的柳天下闻名,自不消说,渭河北岸亦广植柳树,不管是向东还是向西,都要折柳与行人赠别。“柳”“留”谐音,表达依依不舍殷勤挽留之意。白居易曾云:“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筵席上如何推杯换盏,如何叮咛嘱托,有无丝竹之声,这些诗人没有说,我们不得而知,面对时间的长河,想象的贫乏总是让我们感到羞愧。知道的只有一句叹息,来,再喝一杯吧,出了阳关,你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朋友之间,多么平常的一句话,不像一些煽情的句子,来吧,干了这杯酒,忘掉那天涯孤旅的愁,一醉到天尽头。

  阳关以外,没有“故人”,有什么呢?有茫茫戈壁,千里黄云,有走不完的路,听不尽的风沙。世界突然被无限地放大,漫漫长夜,车辚辚,马萧萧,孤鹏万里,生死难料,孤独像绞索一样在身上越缠越紧,潜伏在心底的渺小、卑微和虚无感如春潮一样泛滥,平日里感叹飞纵即逝的流光,那一刻成了加附在身上最为严苛的刑罚。这些,作为出使过边塞的王维心知肚明,说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面对老朋友,唯有一声叹息:来,再喝一杯吧。这一声叹息,让我想起小林茶一:“雁儿啊,你别叫了,从明天起,我也是一个流浪者。”

  王维世称“诗佛”,有大境界,大情怀,离愁别绪,化作笔下清雅平和。掩卷沉思,却发现内心早已青草离离,惆怅如烟。这首绝句在唐代就广为传唱,后来被谱成《渭城曲》也叫《阳关曲》《阳关三叠》,到了宋代,曲谱失传,至今可见最早的版本为明代弘治四年刊印的《浙音识字琴谱》。

  时间像有洁癖一般,总想把过去的痕迹抹得一干二净。渭城已不是那时的渭城,阳关和客舍都已归还了泥土,我们所认识的诗人,那么古老,住在了天上。唯有那声叹息,逃过了时间的洗劫,空旷邈远,绝响至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