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文|不似湘江水北流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晓寒 编辑:王进文 2018-04-26 10:15:27
时刻新闻
—分享—

  有时候过湘江,免不了想起古代那些在江上漂泊的诗人,他们只身南下,一路风尘,面对滔滔江水,心里头会想些什么?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逊位,中宗二度称帝,杜审言因与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交往过密而被流放到今越南河内一带的峰州。

  春寒料峭,灞桥的柳梢还是光秃秃的,杜审言仓皇南下,溯灞水,经商州,出武关,在经过湘江时,触景生情,写下了《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古老的渡口,人影寥落,岸上的草,在春风的梳理下,泛起轻烟,江水在无声地奔流。远处,山花烂漫,鸟啼声一阵接一阵传来,被安静放大以后,显得惊心动魄。这是熟悉的景致,是往日生活里不足为外人道的庸常。可这不是昔日的梨花院落、柳絮池塘,是遥远的边地,形单影只,满目凄凉,往南,再往南,命途难卜。

  抚今追昔,令这个“好大言”的花甲老人也悲伤难禁。顾影自怜,仰天长问,为何不能像湘江的水一样向北流?江水无言,滔滔不绝。套改李后主的一个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北流。

  在唐代诗人里,杜审言算得上是一条硬汉,自幼文采出众,闻名乡里。25岁进士及第,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号称“文章四友”。据考证,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送杜审言调往蜀州任县丞时所作。底气足,所以说话高调,口无遮拦。他曾对人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武则天当政时,杜审言任校考使。按照当时的考核制度,官吏每年都要交一份“行状”到吏部,这份“行状”相当于今天的述职报告,再由吏部“集判”。有一次参加集判出来后,杜审言说:“味道必死。”旁人大吃一惊,赶紧问出了什么事,杜审言哈哈一笑:“彼见吾判,且羞死。”意思是说,苏味道如果看了我写的判词,肯定会羞愧而死。

  “好大言”也让杜审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官职不升反降,累迁洛阳丞,后又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在偏远的江西吉安做了个管民户的小官。没多久又得罪了两个同僚,司马周季重和司望郭若讷,二人联手罗织了一些罪名,必欲除之而后快。就在他们设筵庆祝时,杜审言的次子杜并,从袖子里抽出利刃,朝周季重一顿猛刺,可怜13岁的杜并,被府内官兵当场乱刀砍死。而周季重也重伤不治,临死时肠子都悔青了:“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杜审言被召回洛阳,武则天准备重用他,问:“卿欢喜否?”素来口无遮拦的杜审言却不知如何回答,早前,儿子一命呜呼,他能高兴吗?只能一言不发,以“舞蹈谢”。武则天再令其赋《欢喜诗》,读后极为欣赏,授著作佐郎,不久又升为膳部员外郎。

  按说这一次教训深刻,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直到晚年病重的时候,宋之问等人去看望他,杜审言看着他们,叹息道:“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但恨不见替人耳!”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怀,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还是吴敬梓看得开,什么富贵功名,什么狂放不羁,最终都将一去无痕,付与落花流水。

  历史总是爱捉弄人,76年后,杜审言的长孙杜甫客死在湘江的孤舟之上,这是杜审言曾经悲凄南渡的地方,不能不令人唏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