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一家文艺空间悄然走红,那就是“晓岛”,开放没几天,便成了文艺青年们的“打卡圣地”。
它的发起者是著名音乐人、作家高晓松,里面有他挑选的108张黑胶唱片,还有1.4万册图书。无论是台阶上的“高晓松名言”,还是悬挂着的电影海报,无一不浸透着浓浓的高晓松式“文艺范儿”。
“晓岛”隐身于北京朝阳大悦城九层的“度刻”空间内,是高晓松与朝阳大悦城共建运营的公共文艺空间。它的结构很简单,1.4万册图书就摆在350平方米的空间内,粗略一数,分类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等。
书架极高,人要仰着头,才能勉强看清距离稍远一些的书籍名字。触手可及的,是大众比较关心的,更高的是相对冷门的作品。也有店员嘱咐,如果想看高处的书,一定要找工作人员来拿,以免影响安全。
不用担心借阅后书的归类问题。每本书的书脊上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分为红、蓝、灰等6品14类,方便检索。这一招源自之前“晓书馆”使用的“彩虹分类法”。
别出心裁的是,在这个空间里,又凌空隔出来一个“二层”。沿着入口的台阶上去,一低头就能看到几句印在台阶上的“高晓松名言”,比如“走错路发现世界,走对路发现自己”……
连接台阶的是一道走廊,墙上陈列着108张黑胶唱片。站在走廊向对面望去,能看到悬挂着的电影海报。
走廊的尽头是一个不大的视听室,人们可以欣赏唱片里的音乐。一面墙上挂着耳机设备,与对面墙上高晓松的吉他遥遥相望。另外,这里还能看到高晓松一些节目的视频,比如《晓说》《矮大紧指北》《晓年鉴》等。
有人感叹,这是一座十足的“文艺岛”。高晓松自个儿也说,这是一处武装到牙齿的文艺青年阵地。
“晓岛”虽然有满满的文艺范儿,但想进来参观却不那么容易。
这里实行预约体验制,每天只开放200个名额,每周一闭馆。读者需要输入期待的参观时间,然后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或护照号以及手机号等。
虽然流程稍微有些麻烦,但还不见得能预约成功。工作人员回忆,第一天开放,十几分钟内就抢完了一周的名额。
很多人因着高晓松的名气和号召力而来,又因为“晓岛”自身的魅力逗留。
窝在角落看书的人随处可见。也有人选择走到2层的视听室里,戴上耳机,选一曲音乐在心中慢慢咀嚼。
工作日的“晓岛”,人还不算太多。但一到周末,尤其是下午茶时间,往往会有点儿“人满为患”,总能看到工作人员忙忙碌碌穿梭其中。
进入“晓岛”并不需要钱。这里的书和唱片也不卖——只有在一个角落里出售一些高晓松自己的作品,比如《鱼羊野史》《晓说》图书等。
“在一个大商场不卖点东西,有点不好意思。”高晓松曾这样调侃:所以要卖点自己的书。但1.4万多册图书、100多张经典黑胶唱片,全部免费开放。
书可以看做是他开的书单。那些黑胶唱片则是他亲自从洛杉矶挑选后背回来的,登机时还因为超重很费了一番周折。
常有人问他“晓岛”的商业模式。也许是问得人多了,高晓松置顶了一条微博:“看到不少朋友问晓岛的商业模式。歌词大意就两句话:我还有能力就继续免费,我没能力了就关掉。简称玩得起就玩,玩不起拉倒哈哈。”
他本也没想靠这个挣钱。他解释为啥要开“晓岛”:小时候最大的梦想,是有一个地方,全是我、自己喜欢的书、唱片、电影,能一待待一天,“长大后,我居然把这个梦想实现了”。
在这之前,他已经有了“杂书馆”和“晓书馆”,一样免费开放。
前不久,高晓松还在微博宣布,运营多年的《晓说》将在今年4月彻底结束,另一档音频节目《晓年鉴》也将于今年11月结束,“前半生说了太多话,五十之后尽量少言”“半生倏忽而过,悲欣交集”。
年满50的高晓松,做节目火,出书火,爱调侃爱自拍,但心里还是有个文艺梦想不曾改变,并总想努力做点什么。
也如同他解释“晓岛”的名字那样,有三个理解:小、拂晓、知晓,“我还没有能力做大事,但能在一天的清晨,让大家知道一些事,就挺好”。
在“晓岛”的留言墙上,藏着读者大大小小的祝愿。有这样一句话“人为晓岛,书做孤帆”,大概也是一种感慨或期待吧。(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