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映枫携新书《六日改》作客长沙梅溪书院。
红网时刻记者 蔡娟 通讯员 王越 长沙报道
“我试着回答,我试过不问,我开始相信,我永远怀疑。”三旬将至,从《儿时》《理想三旬》到《你说》《问尘以上》,唐映枫在歌词中抛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问题的答案在哪里?11月13日,独立音乐人唐映枫携新书《六日改》作客长沙梅溪书院,以“问尘以上:不算遥远的事”为主题,与现场观众们分享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回应读者们的问题。
《六日改》是一本备忘录
开场之前的互动环节中,现场的读者朋友们纷纷表示,《儿时》和《理想三旬》是他们认识唐映枫的开始,对两首歌的幕后故事十分好奇。回忆起《理想三旬》的创作,唐映枫说:“当时其实处于一个迷茫的时期,写的时候,我是想象自己三十岁的模样。”他坦承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这首词让他得以摆脱瓶颈期的茫然状态,获得肯定和认同。
唐映枫新书《六日改》。
《儿时》则写得更早,当时他只有二十二岁。一位读者在现场分享自己阅读唐映枫文字的感受,他说,读《儿时》时总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年代感。对此,唐映枫回答:“最开始构思《儿时》的时候,它不能是一个笼统、完全是抒情的表达,但是写得太细碎也不行,还要找到共性的东西。我觉得这首歌能打动人,主要不在于我写的那些场景,而是童年消逝的感受,这是很多人共通的东西。”他用平实的语汇勾勒出消逝的童年时光,从而他与人发生连接,引发共情。
唐映枫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民谣”,谈及“民谣”的定义,他认为,国内的民谣更多源自乡间的民语——亦即地方话,比方打油诗——从口语本身连续的韵律性编写成曲调,被人传唱,同时记录当时时代语境下的一些东西,由此构成了民谣。但他认为,“民谣”的标签主要是为了文化叙事和商业分类的便利性服务,创作时不需要拘泥于这个框架之中。“我觉得类型化这个东西没有那么的重要,我们听到的很多音乐,如果仔细拆分的话,它会融合非常多的音乐类型的元素,创作思路也在打破各个类别的藩篱。” 如今,三旬将至,除了歌词创作,他也会尝试更多的创作形式,在不同的创作载体中放入自己的表达。
活动现场,唐映枫还和读者朋友们分享了新书《六日改》的诞生过程。《六日改》是唐映枫作品首次结集出版,完整收录其2013年至2019年的词作和随笔、散文等作品。他采撷自日常生活中的灵感,抒写其对音乐和生活特有的理解与感悟,含蓄隽永。唐映枫把这本书称之为“备忘录”。他说,这本书是一个生命阶段的纪录,“六日改”反映了其创作习惯——一首词,出三稿,改六日。他热衷于构建视觉记忆,希望通过这一书名还原创作的结构和画面,让读者们走进自己的创作世界。
“我是一个有秩序的创作者”
长沙梅溪书院书店内,到场的观众大多是年轻人,是深受流行音乐影响的一代。唐映枫表示,他也喜欢听流行音乐,但他没有特别的偏爱,打开耳朵接纳多种类型的音乐,既听周杰伦,也听腰乐队,在截然不同的听感中拓宽和巩固音乐的审美,建立文字的想象。他认为,作词不能脱离旋律的结构和氛围,必须以此为基础书写词的气韵。
唐映枫分享新书创作过程。
“文字是离音乐最近的一种方式。”唐映枫最早走上创作的道路是在初中,彼时,他对音乐环境完全没有了解,填词成为其接近音乐最便捷的一条路。最初,他和同学们一样,会用本子抄写自己喜欢的文字,慢慢地,他尝试将原词打散,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架构和书写音乐里的情境。他觉得现在回看那些词根本就没法唱,但当时受到了同学的称赞,他非常开心且受鼓舞,就坚持去写,模仿听过的歌的逻辑和结构。
读者们大多以为唐映枫是一个感性的创作者,但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秩序的创作者,理性多于感性。在他看来,创作并非只是灵感与感受的无意识释放,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架构,需要将灵感进行设计和编排,提取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融入旋律的氛围之中,尤其是作词,更需要融入旋律的场景,搭建结构和画面。
“歌词是音乐文本的翻译。”创作时,唐映枫通常会在听到旋律之后,根据其中的色彩构成出一个图景,随后选择适合的文字去做翻译。他将填词人的角色比作“产品经理”,通过文字去翻译、解释和推荐旋律。如果旋律已然体现出某种情绪和内容,他就不会在词作中再去直接描述一遍,因为“这是一种重复”。
保持向生活提问,但不要奢望回答
唐映枫的创作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准,读者们纷纷对他不竭的灵感来源表示好奇。“创作者都有记忆的惯性。”唐映枫说,他的灵感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就好比自己的体内有一个抽屉,会把日常所有的生活——吃饭、睡觉、学习、看电影——都会被归纳到记忆的抽屉中,创作的时候再一一拿出来使用。
唐映枫与长沙读者合影留念。
“抽屉一旦打开,就不会被关上。” 当主持人问到是否会担心灵感枯竭时,唐映枫表示,一旦进入创作者的自我认知之后,就会不断吸收和积累。最近他喜欢上了骑自行车,“骑车的时候,身体在做机械运动,很多比如我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东西,就很自然地冒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不会停下来,会让它们持续地冒出,每次等红灯停下车,就把刚才想到的那些记下来。”他认为,创作者需要找到自己舒适的方式进行思考。
唐映枫的创作始终在追问生活的本质,读者们则希冀能够在他的作品中找寻到一些答案。一名读者分享她听新歌《问尘以上》的感受,觉得唐映枫抛出的问题似乎没有得到期待的答案,对此,唐映枫回应:“对生活提出很好的问题就足够,但不要奢望答案。”
生活本身就是个不断探寻的流动过程,每一个答案都具有时效性,只要相信自己当下的答案,努力去做就好。因此,唐映枫鼓励大家诚恳地表达:“我尊重每一位真诚的创作者,向他们学习,然后不停地去寻找、探索我自己的表达方式,风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我不相信灵感,我只是在诚实地表达自己的钝感。”
来源:蔡娟
作者:蔡娟 王越
编辑:魏玮
本文为阅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