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部分袁隆平作品。
1989年,袁隆平为湖南科技出版社十年社庆题字。
红网时刻记者 王嫣 长沙报道
5月27日下午,如丝的小雨从空中降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下简称“湖南科技社”)的会议室里,一位60多岁的老出版人,回忆起了37年前,因为图书,和袁隆平院士打交道时的情景,不禁红了眼眶。
1988年4月,袁隆平第一本学术著作《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在湖南科技社出版,时隔30多年后,2020年12月,记录袁隆平最新成果的学术著作《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应时上市……就像是一种奇妙的缘分,这两本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最先、最新成果的图书,都收录在了湖南同一家出版社。
这些年来,围绕着袁老的科研成果和他的“两个梦想”,湖南科技社三代编辑,赓续接力记录下了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学术宝藏。在他们心中,袁老更像是一位具有人间烟火气的科学家,那么朴实、平易近人。
袁老一辈子做着“禾下乘凉梦”,追着水稻要产量;一辈子做着“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如今,他将自己播种到了另一个世界,但他的精神却引领、照耀着新一代的湖南出版人,在大家心中早已形成了一个不约而同的约定:“袁老的两个梦,我们继续为他实现!”
跨越37年的记忆
“没有编辑们,我的成果还在柜子里睡觉”
“就像人的一种本能,那天脑海里总是回想起第一次见袁老师的时候。”5月22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原党总支书记、首届国家图书奖图书《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责任编辑熊穆葛看到袁隆平离世的消息后,心情十分悲痛。作为一位与袁隆平有过近40年交情的图书编辑,那天,他的脑海里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和袁隆平接触时的点点滴滴。
1988年4月出版的《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该书对杂交水稻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研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对于推广普及杂交水稻育种栽培成果,推广和普及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和繁殖制作技术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和袁老相识37年,我一般称呼袁隆平院士为袁老师,他亲切地称呼我叫小熊。我在湖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湖南农大”)读书时就认识袁老师,但他并不认识我。直到我到湖南科技社工作后,才和袁老师有了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
“杂交水稻研究出来这么久了,为什么没有人去找袁老师,是不是他不愿意出书?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带着这些疑问和一封介绍信,1984年,29岁初出茅庐的熊穆葛踏上了前往安江农校的组稿旅途。
熊穆葛回忆,“我记得那次我坐了3天2晚的车。我先在长沙乘绿皮火车到了怀化,然后又转了中巴车和轮渡,最后到了当地还步行了1个小时,才抵达安江农校。”
“那一天,我先去了学校2楼的校办,校办工作人员看了介绍信,就指着不远处的田地里,对我说:‘那就是袁隆平,正在插秧。’”
“当时袁老师50多岁,已在全国颇有名气。走到袁老师身边后,我没有说话,直接把鞋袜脱了,帮袁老师一起插秧。”熊穆葛说,“在田地里,袁老师问我,你是哪里的,来干什么?我简单地介绍了来意后,便继续陪袁老师一起插秧。”
“那天上午插完秧后,袁老师就带我去了安江农校招待所食堂吃饭。”熊穆葛清晰地记得,当时他和袁隆平一起围着八仙桌,坐在食堂的长凳上。袁隆平因为胃不好,不能在外面吃饭,只能吃自己家老面做的馒头。有一个细节,一直让他感动至今。“袁老师一直陪着我把饭吃完,还帮我收了碗,很晚才回家吃午饭。”
当天下午3点,熊穆葛如约来到袁隆平家,开始详谈出书事宜。“袁老师告诉我,那时全国至少有7家出版社写信让他出版,但他自己对湖南出版、科技出版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还是想把自己的首部学术著作放在湖南来出。”
熊穆葛回忆,“因为都是学农学专业的,那天下午我和袁老师谈得十分投缘。袁老师说,虽然找他出书的人很多,但去安江农校找他的还只有我一人,当天就定下了《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图书的出版。但有一个要求,为了确保这本书的内容质量,要全省共同协作”。
《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图书荣获首届中国国家图书奖后,袁隆平与湖南科技社人员合影。
不放过一个细节,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历经4年的打磨,1988年,这本对杂交水稻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研成果概括、总结的学术著作——《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终于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后来,该书获得了首届中国国家图书奖,被列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十大著作”之一。袁隆平却笑着说,“没有编辑们,我的成果还在柜子里睡觉。”
为了一个数据的等待
“不要把我个人的功劳抬得太高,这是一个团队的成果”
“袁老不仅为人十分谦和,做事还特别认真。”袁隆平这两点可贵的品质,在湖南科技社农业图书编辑室第二、三代编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5年,湖南科技社吸收新鲜血液,从湖南农大果树学专业毕业的彭少富加入到农业图书编辑队伍,后来成为《湖南杂交水稻发展史》的责编。
既然是回忆湖南杂交水稻发展历程的图书,就无法避免写到袁隆平这批在湖南研究杂交水稻的科学家。在这个图书项目刚启动时,袁隆平就嘱咐编辑说,“不要把我个人的功劳抬得太高,这是一个团队的成果。”
2001年,《湖南杂交水稻发展史》出版。随后,在湖南科技社众多农业图书编辑们的共同努力下,《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理论与实践》《湖南超级杂交水稻技术手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等图书也相继与读者见面。
采访现场,“80后”第三代编辑、湖南科技社农业图书编辑室主任欧阳建文手指着记录袁隆平最新成果的学术著作——《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将此书出版时的一件往事娓娓道来。
2020年6月,《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图书出版,书中对袁隆平20多年来关于超级杂交水稻研究成果进行了首次全面总结。
欧阳建文回忆,“2020年6月,我们把《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复印样拿给袁老看。袁老看了看,说:‘不行,还差一个数据,要等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数据出来。’因此,为了一个数据,我们这本书的上市推迟了半年,等到2020年11月,补充了测产数据后才出版。”
“每一本主编的书,袁老都要自己拟定编写提纲;每一份合同,他都要拿着放大镜仔细阅读外文文献……”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个扎扎实实的顶级科学家,他没有大科学家的架子,却有着弥足珍贵的、对科学严谨细致的态度。
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
“以书为媒,继续实现袁老的梦想”
在湖南科技社三代农业图书编辑里,90%的编辑出自湖南农大,“80后”编辑李丹也不例外。2009年,她从湖南农大毕业后,来到湖南科技社上班,成为如今“湖南农业院士丛书”的责编。
李丹坦言,“我之前在农大读书时见过袁老,但和袁老没有过近距离接触。之前图书编辑的事情,我都是通过另一个主编马国辉来和袁老沟通的。”
有一次,马国辉转告李丹,袁老跟他说:“乡村振兴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你还是要尽最大努力来帮助小李。”虽然素未谋面,但就是这一句简单温暖的嘱咐,却让李丹备受激励, 感动了许久。袁老去世那天,李丹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出发,带着儿子,跟着袁老的灵车一直走了很久很久。
“湖南农业院士丛书”收录了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仲华、刘少军院士等为首的专家团队在各自领域的农业科技成果,将于2021年12月底和读者见面。
李丹感慨地说,自己现在负责的“湖南农业院士丛书”,收录了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仲华、刘少军院士等为首的专家团队在各自领域的农业科技成果。这些院士们,他们把最好的成果留在了湖南。作为一名编辑,自己要和同事们一起,尽最大努力,将这套以通俗的语言,写给农民的高端科普读物尽快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更多读者了解、掌握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从书中受益。
从《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到《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再到“湖南农业院士丛书”,在湖湘大地上,像袁老一样的无数科学家,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湖南出版人。
“如果杂交水稻是代代更新的,湖南科技社的精神就是代代相传的。”湖南科技社总编辑胡艳红介绍,接下来,湖南科技社还会出版《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英、法文版,以及《稻花香飘万里——袁隆平杂交水稻援外纪实》《超级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等一大批农业精品图书,将以书为媒,继续实现袁老的梦想,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编辑:肖拓
本文为阅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