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郑岩对话陈根远:在西安碑林遇见“第一堂课”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吴班班 谢爱友 编辑:金小涵1 2021-07-27 11:02:37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10726232252_副本.jpg

7月25日,“在碑林遇到第一堂课”读书分享会在西安方所书店举行。

红网时刻记者 蔡娟 通讯员 吴班班 谢爱友 长沙报道

1988年,来自陕西的陈根远和来自山东的郑岩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同一个宿舍、同一个专业的哥俩离开校园后,沿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开始追寻年少时的理想。同年,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的巫鸿开始给西方学子讲授中国美术史。

7月25日,在西安方所书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毕业后首次同台对话,“在碑林遇到第一堂课”,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会。

微信图片_20210726232319.jpg

郑岩。

郑岩、陈根远,虽然两人毕业后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但一直沿着读书时许下的初心在各自的轨道上前行,在各自领域相互辉映,先后成为湖南美术出版社的作者。2019年10月,陈根远和杨烨合著的《藏在碑林里的国宝》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20年6月,郑岩策划的巫鸿新著《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以下简称《第一堂课》)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因为两本图书,郑岩、陈根远再次结缘,相聚在西安。

此次活动以“线下分享+线上直播”的形式展开。这对老友共同回忆了“恰同学少年”的时光,分享了自己与考古的机缘,聊起“第一堂课”的概念和碑林的故事,也和现场读者就博物馆建设、艺术普及等话题展开热烈互动。

微信图片_20210726232325_副本.jpg

陈根远。

有感于当年在美国听巫鸿教授上课的深刻体验,郑岩组织策划、翻译了《第一堂课》。这本书汇集了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30年来在哈佛和芝加哥大学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的课程讲稿,向世界系统介绍中国美术,展示“中国美”的意蕴,推荐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该书一经推出,广受好评,入围“2020中国好书”,被评为2020书业年度评选“年度图书”、《中华读书报》2020年度图书人文社科类。

《藏在碑林里的国宝》由陈根远和“网红”讲解员杨烨联合讲述碑林所藏国宝“前世今生”的故事。西安碑林历经沧桑900年,一路带着古老大秦的印记,低吟着碑石时代的千古绝唱,书写着汉唐雕塑的永恒史诗,是我们要用一生去品读的极有意思的一部大书。

微信图片_20210726232329_副本.jpg

《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分享会上,郑岩讲述了《第一堂课》的由来。1996年,郑岩到美国跟着巫鸿老师学习中国美术史时,就发现巫鸿老师有写讲稿的习惯。尤其是每门课程第一堂课的讲稿更是悉心准备。因为美国的大学刚开学时会有一个“选课时段”,这段时间内学生可以随意试听以决定最终课程。所以,第一堂课对于老师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老师会在第一堂课中加入表演,提些噱头,抛出引人入胜的问题但不提供答案,以获得学生的青睐。

对谈中,郑岩和陈根远还谈到了专业研究与普及知识的工作差异。他们认为,做大众普及工作的重点是要将熟悉领域的知识陌生化,重新看待自认为的常识。郑岩提到,巫鸿在美国教授中国美术史就需要进行此种语境的转化,因为听众往往是对于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所以对于普通中国读者而言,《第一堂课》不仅是易上手阅读的,而且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日常。陈根远也提到,在撰写《藏在碑林里的国宝》等碑林相关普及书籍时,他也需要将专业术语转译成大众熟知的词汇,如尽量避免“M1”“M2”这样的表达,转而写为“一号墓”“二号墓”。

微信图片_20210726232334_副本.jpg

《藏在碑林里的国宝》,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在郑岩和陈根远看来,两本书深入浅出地将最经典的中国艺术向大众进行传播。《第一堂课》是西方学子了解中国艺术史的“第一堂课”,也是艺术史初学者进入艺术殿堂的“第一堂课”,国人重新发现和认识中国文明的“第一堂课”。《藏在碑林里的国宝》带领读者穿越时光,追溯中华文明及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

“我们穷尽一生,都在致力于想把有意义的工作做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工作做得有意义。”陈根远在总结发言时表示。当天,两位嘉宾还与现场观众和直播间网友探讨了博物馆展陈、公共教育和西安考古新发现等话题,并举行了图书签售。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吴班班 谢爱友

编辑:金小涵1

本文为阅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book.rednet.cn/content/2021/07/27/970613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