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忽然》,韩少功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红网时刻10月21日讯(记者 蔡娟 通讯员 陈漫清)后全球化时代,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该走向何方?该如何看清社会现实?该如何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是等待还是主动求变?是绝望迷茫还是寻求广阔天地?《人生忽然》或许可以给你答案。
继《修改过程》之后,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全新散文集《人生忽然》近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上市。在《人生忽然》中,韩少功以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视角,展开对这个时代的观察和思考。同时,新书还收录了韩少功几十年生命历程的记录和人生智慧的总结。韩少功说:“希望通过《人生忽然》,和大家交流思想,分享人生,让大家的心灵有所靠近。”
以对时代的精准观察,解答“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韩少功是一位“全能选手”:既是作家,又是学者;既能谈历史文化、经济科技,又能谈城乡建设、时代社会;既能在城市当作协主席办杂志,又能在乡下“隐居”养猪种地。韩少功说,《人生忽然》对自己而言是很重要的一本书,记录了近年来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评论家评价,《人生忽然》回应了时代之问,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存在,可称为新时代文学的标杆作品之一。
《人生忽然》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读大地”,收录对自然、大地、社会、生命、故乡等万事万物的精彩叙事;第二辑“读时代”,收录关于知识与经济、科技与价值、历史与文化、中国与世界、乡村与城市等转型时期的深刻哲思;第三辑“读自己”,收录作者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处世智慧以及灵魂深处最本真、最深情、最动人的点点滴滴。
在《人生忽然》中,韩少功以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的立场,谈历史文化、经济科技,谈城乡建设、时代社会,谈价值主张、道德精神。书中收录有《知识,如何才是力量》《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个人主义正在危害个人》《聚焦:有关的生活及价值观》《文化:迭代与地缘两个尺度多》多篇文章,他以文学直抵社会现实、直面人心人性、直问当下未来,通过对各种常识或非常识的拆解和质疑,还原现场,还原人事,还原问题,实现了思想共存和精神包容,扩张了文学的思想承载量和审美张力,他通过以对这个时代的观察和思考,告诉大家如何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如何打开理想生活的心灵之门,并找回自我的定位和价值。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读过韩少功作品后评价说,中国的文学界很少有思想家,但韩少功必列其中。
人民艺术家王蒙评价道,韩少功是富有思辨能力的好手,亦叙亦思,有描绘有分解,他的精神空间和文学空间纵横古今天地,耐得咀嚼,值得回味。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说:韩少功是知行合一的,他力图提供另一种对中国的认识路径,他力图将被轻率删减的乡村的意义加入正在迅速更新的对中国的想象和认同中去。
著名学者李泽厚说:韩少功是真正优秀的有良知的作家。
著名评论家、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评价道:韩少功本身是一个纯粹的当代文学史事实;一份新时期的历史清单;一部打开又合上的新时期文学史大纲。
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西川说:韩少功是一个有趣的人。他对于人性的理解之深,其实都是能够从“有趣”反映出来的。而且这种有趣是一种民间智慧的产物。
深情记录生命历程,与读者分享人生智慧
新书为什么取名为《人生忽然》?
韩少功说:“《人生忽然》中的‘忽’字有3层含义,这里的‘忽’,一是‘快’,二是‘恍惚’,三才是‘忽然’。”他进一步解释,自己马上就70岁了,“现在回头一想,日子过得很快,忽然的这种感觉迎面扑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你再回头看很多事情,会有一种不确定、不清晰,恍恍惚惚的感觉。“忽然”还有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写作的创新和内省之意,“忽然”不是“忽悠”,要每一篇作品都有感而发,不忽悠读者,不重复自己,真诚和读者交流;“忽然”也是“必然”,没有对文学的执着理想和孜孜以求,没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功夫,就不会有忽然而至的创作成绩,写作不能投机取巧,必须厚积薄发,才能达到“忽然即必然,必然即突然”的终极状态。
《人生忽然》中有一篇《长岭记》,是韩少功在知青岁月中写下的日记汇编,时间跨度为1972年3月至1974年12月。韩少功在书中写道:“它们只是一个老人对遥远青春的致敬,也是对当年一个个共度时艰相濡以沫者的辨认和缅怀……”
据介绍,从1972年的日记开始,《人生忽然》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有50年,收录的作品是从韩少功成长期开始,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做出的对社会、对历史、对现实的种种思考和观察,在第三辑“读自己”中,收录作者几十年来的人生追寻和处世智慧,“是几十年生命历程和人生智慧的总结”。
什么是情商?韩少功在《人生忽然》中说,情商说直白一点,就是一种道德觉悟,一种适群者和利群者的心胸、眼界、性情、能力,一种能推进“合作与友好”的阳光品质。
怎样看待生命?韩少功在《人生忽然》中说:一次性的生命其实都至尊无价,都是不可重复的奇缘所在。且让我们相互记住,哪怕记不了太久,哪怕一切往事都在鸿飞雪化,尽在忽然瞬间。
怎样看待个体生命和大时代?韩少功在《人生忽然》中说:一个人生命有限,不一定遇上大时代。同样坦白地说,“大时代”也许从来都是从“小时代”里孕生而来,两者其实很难分割。抱怨自己生不逢时,不过是懒汉们最标准和最空洞的套话。
普通人怎样确立自我价值?韩少功动情地写道:当太阳还隐伏在地平线以下,萤火虫也能发光,划出一道道忽明忽暗的弧线,其微光正因为黑暗而分外明亮,引导人们温暖的回忆和向往。当不了太阳的人,当一只萤火虫也许恰逢其时。换句话说,本身发不出太多光和热的家伙,趁新一轮太阳还未东升的这个大好时机,做一些点点滴滴岂不是躬逢其幸?这样也很好。
很多普通人在时代中遇到和面临的问题,《人生忽然》或许都可以给出答案。这本蕴含了人生智慧的散文集,出版方说:是为了献给迷茫、脆弱、却又满怀憧憬、渴望广阔天地的普通人。
【新书试读】
《人生忽然》
(2018.11,此文为影像集《到此人间一游》自序,辽宁美术出版社,2020年版)
我以前很少照相,总觉得留影、留手稿、留交往记录,是作家自恋和自大的坏毛病,无非是哪个家伙一心要进入文学史和博物馆,时刻准备着捏住下巴或目光深沉的姿态—累不累啊?
因此,我总是年少气盛地一再避开镜头,无意积攒那种狗狗撒尿“到此一游”式的留影,即便有过海鸥或尼康的相机,也多是给别人照。
没想到近一二十年,电子数码技术使摄影的成本大降,全民摄影蔚然成风,一个“读图时代”悄然到来。有关文字退场的预言虽过于夸张,但影像的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重塑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其巨大的冲击力、感染力、影响力非同小可。好几次,我给学生们上课,发现自己哪怕讲出了满堂的惊呼或大笑,他们也并未记下多少,倒是PPT的一些影像更能在他们那里入脑入心,引来一次次议论和回味。一只枯瘦的手,一位前贤的冷目,一堵斑驳的乡村老墙,一段雪域森林的清晨航拍……似胜过千言万语,向他们传达了更多说不清甚至不用说清的概念与逻辑。
古人说:“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这不仅是说人体,也是说世界。一个世界本就是形貌多变的世界。一种对世界的真切认知,必是记忆中有关影像鲜活与丰饶的认知,决不止于文字—对于实践者们来说,对于相信“眼见为实”和“有图有真相”的很多人来说,恐怕尤其如此。所谓有内必有外,有品必有相,有义理必有声色,我的一本长篇随笔《暗示》(2002年),曾集中记录和整理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感想。也是在那时,回望自己多年的文字生涯,我相信独尊文字的态度无异于半盲,差一点后悔自己大大辜负了相机,暗想自己若能年轻一二十岁,恐怕会从头开始,去兼任一个“读图”的影像工作者。
可惜自己已扛不动那么多摄像器材了,很多事只能留给年轻人去干。说起来,我这一辈子虽留影甚少,虽匆匆撇下太多无影无形的往日,但亲历、见证、参与了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风大雨,天翻地覆,惊心动魄,又何其有幸。没想到的是,承蒙辽宁美术出版社诚邀,这一次我仓促应召,不得不临时找几位朋友帮忙,好歹收集一些零落旧照,勉强编印一本—尽管我自己不知道这样做于读者是否有些多余,一次事后弥补是否也来得太迟。
我想起多年前去拉萨一朋友家,未见他家有任何已故亲人的旧照。那位藏族朋友说,按照他们的习俗,销毁亡人旧照以及所有遗物,有利于转世轮回,让他们回到一个干干净净的陌生世界。那么,依这种说法,我的这本影册岂不是还自弃“轮回转世”?就不准备下辈子再与这个世界重逢了?
好吧,就这一辈子吧,我其实并未打算日后再来。
是的,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所有牵挂的世间生命,我曾在20世纪和21世纪到此人世间一游,陪伴了你们这些岁月,幸福已经足够。
一次性的生命其实都至尊无价,都是不可重复的奇缘所在。且让我们相互记住,哪怕记不了太久,哪怕一切往事都在鸿飞雪化,尽在忽然瞬间。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陈漫清
编辑:张立
本文为阅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book.rednet.cn/content/2021/10/21/1031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