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起乡村扶贫的杠杆
——读《青枫记》有感
文/曾跃红
每个人都有故乡,故乡也许是村前的一棵柿子树,也许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山路,也许是一面土瓦斑驳的墙,这些都像一面时间的镜子,让远离故乡的人重新触摸到温度,在泥土的覆盖下,他们的根生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他们的根须纠缠在一起。胡小平老师的故乡在雪峰山腹地的一个小镇上,那里民风淳朴、山清水秀。在他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枫记》中就有他故乡的影子,也能感觉到他那种对故乡的滚烫的情感。
胡小平老师凭着一个作家的责任和担当,用三年时间深入走访,凭借自己多年的扶贫工作体验,创作出了37万字的长篇小说《青枫记》。
《青枫记》以汪达成怀抱反哺之情从深圳回乡创办青达公司,和C银行帮扶队驻村定点帮扶为主线,将精准扶贫、金融扶贫与国家西部开发、产业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成功摘除了青枫村的贫困帽。青枫村的脱贫致富是全国扶贫工作的缩影,是千千万万扶贫工作者乐于奉献、不屈不挠的结果。《青枫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扶贫画卷,展现了人们齐心协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需要完整表达出自身的精神内核,还要有血有肉,真实可感。这要求它必须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作者对日常化细节的感触和提炼,要做到这些,写作的笔力、文章的构思、语言、布局等文字功底必须过硬,对文章的创作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胡小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小说中除了着力塑造了有魄力有担当的汪达成,年轻有为、敢为人先的大学生村官李美艳及克服重重困难、善于谋略的驻村帮扶队队长向富民,也塑造了以前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赵小宝、家境富裕却心胸狭隘的田德彪及虽然家境贫穷却吃苦耐劳、永不放弃追求幸福的杨梅花。文章把小乡村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他们像是中国广袤大地上的茅草,卑微却有韧性,骨子里有不服输、向上追求的精神特质。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杠杆,只要有智慧的人把他们引上正确的道路,就会爆发出像山一样持久、像水一样绵长的力量。
小说的布局也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如开篇的引子——梦里梦外,以汪达成的一个梦破题,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成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引人入胜。文中的赵小宝是很多贫困乡村一些不务正业的典型,作者安排了向丽娟和小雪的出现,用女性的温柔和家庭的温馨成功让他实现了思想的蜕变,从一个穷懒汉而变成有一定思想境界的追光者,展现了扶贫工作倡导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除此之外,小说文字朴实,语言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很多描写使用俚语和俗称,平易近人,而一些特定的情境又真实地再现了雪峰山地区的乡土风情,如腊月间的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动扫帚、二十七买年鸡、二十八舂糍粑、二十九蒸烧酒,以及砧板肉、舞龙耍狮子,使人感受到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小说增色不少。
普希金曾经有一首诗:“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所以永远能和人民亲切。”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也离不开那些努力奔波的人们,正是无数这样小我的坚守,才有了社会的进步。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给出真心、勇敢、无畏和奉献。胡小平就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的写作者,他在不同的文化轮廓里,用笔触写下了时代浪潮里的一滴滴水,也愿他一往无前,写出更多紧跟时代脉搏的好作品。
来源:湖南文艺网
作者:曾跃红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