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修己安人——我读<论语>》:信而好古 敏以求之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 编辑:李子璇 2017-03-15 09:06:12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中国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几千年薪火相传,文脉不断,生生不息。“信而好古”“敏以求之”,学习、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这正是刘家望先生读《论语》、写感悟、出版本书的原动力和初衷。时光正好,书香馥郁,让我们一起来翻阅这本书,走近《论语》,重温经典吧!

封面

  基本信息

  书名:修己安人——我读《论语》

  作者:刘家望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定价:48.00

  ISBN:9787556114641

  作者简介

刘家望

  刘家望,1947年出生,外科医师。曾任医院院长、县委书记、湖南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作者访谈:【红书人·访谈】退休老厅长著书解读《论语》 称“就是写给当官的看的”

  内容简介

  本书是刘家望先生读《论语》的心得笔记,是对《论语》20篇511章逐章逐句的解读,既对原著文言词语做了比较详尽的注释,又对原著章句做了比较通俗的阐释。注释和阐释参照了古今一些专家学者的注疏和诠释,更多的是作者对原著的思考和感悟。解读谨遵原著义理,又贴近现实 ,着重阐释为人以诚、为学以恒、为政以德、严以修身、仁爱待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论语》主旨。


[NextPage]

  作者感言

  我读《论语》

  《论语》乃四书之首,儒学原典,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第一经典。从汉代以来,只要读过书的人几乎没有不读《论语》的。人们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读过孔子,就不能说他真正受过教育”。《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做人处世的道德原则,如仁、义、礼、智、信、勇、孝悌、忠恕、诚直、忍让、勤俭、谦和,为国人世世代代家喻户晓,真正地成了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嵌入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了中国人的美德。

  我读《论语》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小时候,我于父母教《三字经》,背诵“人之初,性本善”“《论语》者,二十篇”时,听说了孔子和《论语》。我邻居的一位老人是我本家曾祖父,我们叫“老爷”,村里尊他“仁爷”,是位读了书的农民,家里有很多书。他很欣赏我爱读书、记性好,于是常给我讲《论语》和孔子的故事,如孔子出生、孔子学礼、孔子授徒、孔子周游列国等,教我背诵“学而时习之”“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等章句,这算我所受的《论语》蒙教。

  读小学五年级,教我们语文的是一位头发胡子都白了的朱培家老师,开口就是“子曰《诗》云”,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句:一句是他第一堂课讲的:“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他用粉笔工工整整地板书在黑板上,然后一字一句地给我们讲解,末了非常严肃地说:“读书先学做人。”还有一句是他经常讲的“人亦人也,我亦人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告诫我们少年当自强,学习得靠自己十倍百倍的努力。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两句话,记住了这位夫子味十足的朱老师,这两句话几乎影响了我的一生。

  再后来就是对孔子、对《论语》的批判。当时批判“克己复礼”,批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等。也许由于“批判”,我又多读了一些孔子和《论语》,以至于后来我在文章和报告中能比较贴切地寻章摘句引用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了,也逐步明白了当时的那些批判,其实是对《论语》的误读和曲解。

  真正认真地系统学习《论语》是近五六年的事,大概有两个原因吧。一是近年兴起的国学热,对我是个推动,我觉得学国学要先读经典,读经典要先读《论语》;二是我本来就比较喜欢读书,尤其是喜欢读文史哲的一些经典原著。退休了,有充裕的时间,于是我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四书五经”,一字一句地学习理解《论语》。孔子曾说:“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读《论语》之后,也有夫子当年韦编三绝读《易》之后的感觉,真有读之恨晚、时光难再的慨叹。

  《论语》二十篇,从《学而》开篇到《尧曰》结尾共511章,中心思想是仁、礼和中庸,主题是做人、修己安人、复礼归仁(恢复重建有道德、讲伦理、和谐有序的礼乐文明社会)。

  仁是什么?仁是孔子全部思想学说的核心。《论语》一万余字,仁字出现了109次。在孔子的思想和语境里,我理解“仁”有三层意思:第一,仁是人。“仁者,人也”,是对人的存在、人的独立人格、天命之性、人之欲望、人的真性情的关注、肯定和尊重,关注个人,让每个人都好。这是孔子仁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人文关怀从这里开始。有人说孔子儒学湮没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是毫无依据的谬议。第二,仁是仁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以己之心及人之心,这是孔子的仁的核心。《论语》记载:原宪问孔子:“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克、伐、怨、欲不行,苦行洁身,对他人、对百姓漠不关心不能称为仁,“绝己之欲则不能通天下之志,非所以为仁也”。第三,仁是以诚为基、以人为本,以己之心推人之心、以己之欲及人之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这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升华,在《论语》中讲述得最多、最深刻、最具体、最具指导性和操作性。仁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如何处理群己关系,一事当前、他人第一,“忠”“恕”“诚”“敬”“爱”,用仁爱之心待人,用仁爱的原则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泛爱众”“主忠信”“与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应该说是世界人文主义的高峰、文明社会的道德高标。仁是做人立身之本、修己安人之本、治国为政之本,是孔子思想的内核,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和价值观。

  礼,是《论语》继仁之后的又一个关键词。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的治政纲纪。礼与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紧密联系,构成社会的道德规范、政治秩序、伦理纲常。“四书五经”中《礼记》是部头最大、篇幅最繁的一本,所谓“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在孔子思想中,礼是代表先王和周公的礼乐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孔子治政的理想模式,可以说是现代“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的先声。“不学礼、无以立”,“恭而无礼则劳,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即使是君王也要“使臣以礼”“临民以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悠悠万事,唯礼为大。但是孔子关于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礼的本质是仁,复礼为仁。孔子说:“人而不仁,于礼何?”“礼后乎?”礼在仁之后,仁为礼之本。“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礼是敬,礼是建立在以人为本、谦卑自牧而尊人爱人的前提之下的。这样的礼(礼法礼制)至今还闪耀着人道主义的灿烂光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第十二》)这一句精辟地阐述了仁与礼的关系,表达了孔子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美好理想。

  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与仁、礼紧密相连的是中庸。中庸既是孔子理想的道德境界,也是他睿智的思想方法。“中”有不偏不倚、中正的意思,也有和谐统一、中和的意思,“庸”是日用不变,意思是中正、中和为人们日用不变的常理。这是孔子教人如何在做人待人、为政处事中恰到好处地权变裁度、趋时尚中、和以为度、“义之与比”、“不过亦无不及”。他批评弟子“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他担心弟子们“可与立,未可与权”,“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他大声疾呼:“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即使是实行礼制,也要把握恰到好处的度,“夫礼所以制中也”。还提出了“和而不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等一些道法中庸的道德原则。子思作《中庸》系统地阐述了孔子中庸的思想,“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孔子注《易》作传,更把中庸思想上升到了哲学层面——阴阳互根,对立统一,审时度势,持中守正,两点论,和为贵——既是哲学方法、人生智慧,也是道德原则。

  仁、礼、中庸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有机整体,是孔子的道。仁是仁爱,是仁心仁德,是本,是做人为政的出发点和归宿。礼是礼制,是做人为政的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中庸则是持中守正而实现仁与礼的原则和方法。孔子的仁、礼、中庸是修身进德、修己安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纲领和指导思想。

  孔子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办私学,教学生,立德树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二是游说诸侯、周游列国凡十四年,传播先王之道,劝说诸侯进德修身、克己复礼,推行德政礼治。三是整理编纂《诗》《书》《易》《礼》《乐》《春秋》,为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件事,一言以蔽之,孔子是在用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道德文章、思想文化修齐治平,实现复礼归仁、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卦》)

  孔子一生为了实现其理想有一个很深远的思考。他教书育人,游说诸侯以至于编纂文化古籍都围绕着这个思考。

  有一次一位叫微生亩的隐士问孔子:“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回答说:“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宪问第十四》)译成白话,即微生亩问孔子:“您为什么总是这样匆匆忙忙到处奔波呢?不是要秀您的口才吧?”孔子回答说:“我哪敢秀口才啊,我是疾恶现在礼崩乐坏、天下滔滔的世道啊!”

  孔子疾恶礼崩乐坏的现实社会,一心想恢复三王时代的礼乐文明。他思考着从两方面下手:一是游说诸侯,希望君王卿相进德修身、修己安人、“子帅以正”、“为政以德”、“礼让为国”、施政以仁。二是办学授徒,传先王周公之道,教育弟子“文、行、忠、信”来进德修身,“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主忠信、行笃敬”、知三畏、常九思、“内省不疚”,希望士子学人成为有道德有学养的君子,以仁为己任,修己安人。这样,以执政者的美德懿行引领道德,以君子之德风影响世风,以至教化人民(新民)实现天下归仁、天下有道、天下为公的礼乐文明(止于至善)。因此孔子大声疾呼,谆谆劝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这就是孔子一生的深远思考和追求。

  《论语》二十篇,始终贯穿着这一思想,无一篇不讲进德修身。洋洋万言的《论语》讲仁、讲礼、讲中庸,但一以贯之的主题是讲做人,进德修身,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实际上其中心思想也是教诫人们(自天子至庶人)以仁为本,以礼为约,以中庸为权,修己做人,以安天下百姓。

  曾参作《大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演绎为“三纲领、八条目”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安百姓。后来儒家的先贤们又进一步演绎概括为“内圣外王”的君子境界和追求,内圣就是修己,实现道德学问和人格的完美,外王就是安人,外建事功,治国平天下,实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因此我以为进德修身、修己安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是孔子一生的思考和追求,是《论语》的主题——以天下归仁为己任,而又从修己做人开始。

  《论语》语言质朴,记述切实,一句句佳言警语,一件件家国日常,展现着夫子师生生动活泼、可亲可敬的形象,灵动着夫子仁者如山、智者如水的伟大的心灵思想。《论语》片言成典,句句经典,“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它语言平易,贴近现实,贴近每一个人,又是一本很难读的书,因为言愈简,理愈深,真正读懂、真正贴近孔子伟大的心灵谈何容易。

  为了尽可能地读懂《论语》,领会孔子的伟大思想,我十数次地读原著,一章一句地与同事们解读讨论,还反复地读《大学》《中庸》《孟子》,读《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史记》《礼记》,以及孔安国、包咸、程颐、朱熹、刘宝楠、钱穆以及当代专家学者们对《论语》的注疏。我不敢说,我完全读懂了孔子,更不敢说领会了孔子的思想,但是我越读,越觉得《论语》和儒学典籍的那些明白切实的哲理与思想的深邃、伟大和现实,越崇敬孔夫子人格伟大、思想光辉,也更想一读再读《论语》和儒学诸典,真有读之恨晚、欲罢不能的感觉。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门十哲之首的颜渊对学习孔子的道德文章深有感慨,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第九》)颜渊跟随夫子多年,其感受体会应该是最真切的。

  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读《论语》的感受也如颜渊一样。

  被称为现代科学之光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慢咽,慢慢消化。”《论语》语言平易亲切,人人可学,学之能用,用之有效。《论语》又是一本藏夫子道德文章于简约、蕴圣贤智慧于日常的经典,真正读懂不容易,必须细嚼慢咽、细细品味,必须切问近思,静心感悟,必须结合自己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实际,用心领会。

  我读《论语》之后,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记下了感悟,并以“修己安人”为题,作为我读《论语》的心得笔记。对原文诸多章节的解读,我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或许与一些学者的注释和见解不尽相同,错误在所难免,谨呈读者指正。我唯一的目的是,希望激起大家对读《论语》的热情和兴趣——读读《论语》原著,哪怕只读几个篇章,甚至只领会记住几句经典,也能体会为人、为学、为政的哲理、原则和智慧。《论语》是人生智慧之学、修己安人之学、理政仁民之学、“内圣外王”之学,它所阐述的仁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光耀千古,直指人心,必普济世界。我相信,仁爱、包容、和平、和谐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共同向往和依归。


[NextPage]

  在线试读

  篇目1:学而|学而时习之

  篇目2:为政|为政以德

  篇目3:八佾|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 孰不可忍

  篇目4:里仁|里仁为美

  篇目5:公冶长|子谓公冶长

  篇目6:雍也|己欲立立人 己欲达达人

  篇目7:述而|述而不作

  篇目8:泰伯|民可使由之

  篇目9:子罕|子绝四

  篇目10:乡党|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篇目11:先进|季路问事鬼神

  篇目12: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篇目13:子路|子路问政

  篇目14:宪问|子路问君子

  篇目15:卫灵公|其恕乎

  篇目16:季氏|君子有三畏

  篇目17: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

  篇目18: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篇目19:子张|日知其所亡 月无忘其所能

  篇目20:尧曰|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阅读频道首页